您的位置 >>善之源>>漫步文苑>>正文

[转载]人生有三种最根本的困境

发表日期:2017/2/20 11:00:21 出处:本站 作者:吕婷婷 有2359位读者读过

人生有三种最根本的困境(推荐所有人阅读)

  

文 | 程予东

 

 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说人生有三种最根本的困境:

 

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


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无事可做或做的事情不喜欢会无聊,无情堪寄叫寂寞,无知己可交谓之孤独。无聊是属于做事层面的,寂寞属于情感范畴的,而孤独则属于精神领域的。

 

越关注精神层面却不得的人,越容易孤独。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精神层面是孤独的。孤独是永恒的主题。屈原是孤独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会选择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陈子昂是孤独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是孤独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刘震云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说: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的着的人千里难寻。李尚龙说,我们是人类,但我们不是一类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生得一知己而足矣。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很少交朋友。因为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对共情社交的需求就会越少,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可靠的,有意义的,并且自己能够找到这样的意义。圣人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时光永恒,千淘万漉,吹尽狂沙,自己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他心中能找到可靠的东西。可靠的是什么呢?创造。文学、艺术、哲学等都是孤独者的创造。孤独的人精神上是受苦的,受苦促使他的创造,创造让他富有。相反,一个人的心智越幼稚,越渴望社交,以便从共情的交往中获得情感支持和心灵慰藉。结果很可能是朋友很多,自身反为交往所累。

 

欲望推动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欲望,人是凝滞的,社会是止步不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到了人的五种心理需求。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从低到高发展,最高的是自我实现。需求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的。难就可能得不到,得不到就是愿望落空,愿望落空人就痛苦,怨恨,恼怒。被生活戏弄,履践,觉得自己匮乏无力。


王小波说:“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面对残酷的现实,许多人耽于幻想,侃侃而论,胸怀大志的样子,更多的时候白日做梦,欠缺行动。另一些则麻木而自欺,还有的微醒而急躁,但很少人以为日拱一卒,寸进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的。胡适温良提出: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去做就行了,不要妄。

 

莫言也善意提醒: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那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当你对未来迷茫时,请停下来认准目标。梦想,不是浮云,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最具有行动力的人。

 

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不想死,说明想活着。古代帝王求长生不老药,炼丹术风生水起。众庶也冯生啊。但是无论你位居几何,身价多少,最后都逃不脱死亡。这是自然法则,是不可抗拒的。对于不可抗拒的法则接受它就可以了,可是我们惧怕这个法则。

 

堪破生死的人会接受它。庄子面对妻子亡故,鼓盆而歌,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在亲人离去时多是肝肠寸断,不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当然罹患疾病灾难等英年而逝让人大恸是对荒诞现实的抗争,这当别论)。不能自然而然接受亲人的亡故,更无法接受死亡对自己的召唤(我们的教育中有关死亡的问题是缺位的)。

 

恐惧死亡,一定热爱生命吗?这是让人怀疑的。只有深刻认识人生和理解自己的生命,才可能热爱生命。乔布斯说:死亡是最伟大的发明。因为死亡的存在,提醒人应该如何书写自己活着的时光。人生就如同一本书,扉页是生,底页为亡。内容赖于每个人自己书写。


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这价值和意义不赖于别人的评价,史书的记载,而重在自己觉得不枉费一生。这不枉费多体现在物质之上的精神安顿。找到生存的意义,充实精神,热爱生活,无悔一生。夏花绚烂,秋叶静美。

(本文转自《教师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