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善之学>>校本研修>>培训活动>>正文

2017校内菜单库.docx

发表日期:2017/10/18 9:04:22 出处:江宁区东善初级中学 作者:梅明春 有945位读者读过

2017校内菜单库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东善中学校内菜单库

目录

序号

讲座人

学科

称号

讲座题目

1

杨梅

语文

区骨干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

吕婷婷

语文

区骨干

谈多媒体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3

阎勇

数学

区带头人

数学课堂“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4

孙道其

数学

区骨干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

5

王飞

英语

区骨干

浅谈英语教学中使用PPT的几点误区

6

言海兰

英语

区骨干

以单词为抓手,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动力

7

庄遵环

英语

区骨干

必须有心、有劲、有研,因为知识也有保质期

8

李生林

物理

区骨干

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

梅明春

化学

区骨干

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10

李昌伟

政治

区骨干

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

11

杨明妍

政治

区骨干

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12

蔡霞

地理

区带头人

用激励做火把 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13

孟金林

体育

区骨干

基于单元构建的有效体育教学

    ——初三体育中考项目大单元教学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杨梅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三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本源。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要以生活为基础,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课堂上,教师居高临下地授课、学生正襟危坐地学习;大量的教学内容以极为紧凑的方式“填进”学生的脑中,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这种匆匆忙忙赶进度的教学不仅是教师的压力,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倦怠感,让学生越来越讨厌学习。

但是每位教师都在工作中努力的学习着,积累着,而这种经历多年的教育教学积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并领悟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教育的内涵是将生活纳入教育,以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就语文教语文,而要学会以教育的眼光打量教学,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引领学生步入生活的殿堂,用自己高尚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让学生透过我们的眼睛,探索世界万物的奥妙;通过我们栩栩如生的讲述,感悟世间万物的真情。语文教师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给学生以启发、以灵性。我们要不断地学习陶行知理论,让“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开出灿烂的花朵。

一、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现在学生们手中的语文教材都是编者优中选优精心挑选出来的,文本文质兼美,但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学生而言,有些文本的内容毕竟还是有些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很难用有限的知识、生活储备理解文本内容中那些深奥的道理。所以,语文生活化就要求我们要对现行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现在,我们对现行教材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挑选出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归为一类;能借助大人生活经验,可创设情境助于学生学习的归为一类;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但能给学生带来启迪、警示的文章归为一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添校本教材,作为对现行教材的补充。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后,学生们便能轻松愉悦地学习,其能动性、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同时,我们语文教师还应放开手脚,大胆地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及现象搬进课堂。比如:我利用晨会时间开设“时事评论”,让学生把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的时事新闻、好人好事、社会现象等内容讲述给大家听,一天一则,学生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聊聊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从小学会关注生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孩子们从小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情感,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再如,每节语文课前我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美文,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欣赏美文的素养,而且也丰富学生阅历。让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另一种美,体验语文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让课堂不再仅仅是由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贯彻始终,而是做到有声有色,有感有悟,有静有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

1、教学情境生活化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谈、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比如说教学人教版第七册语文课文《秋天》时,我就可以带着学生走进田野、果园,亲眼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象,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关的学习氛围,如学习第七册《皇帝的新装》时,我通过课本剧的形式让学习表演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去演绎课文中的各个角色,这样既让学生学到新知,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中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2、教学资源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例如:《散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三代人温馨和睦的情景:在小路上,父亲背着母亲,母亲背着孩子慢慢地走着。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和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一起散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文中的描写一定更深刻。

3.教学方法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感悟、体会。我们可以借助艺术手段,采用音乐、绘画、表演等方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践,进行创新性学习。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春》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春的美好、生机盎然,从而深刻地理解朱自清笔下的春,这样要比老师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好,老师轻松,学生也有兴趣。

二、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促进语文的生活化。

语文教学不仅是课堂的教学,还很关注课后的延伸迁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克服课文的生字关,还会布置学生自己去查阅和课文有关的一切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同时,在课后我还会引导学生遨游书海,阅读大量的书籍,进行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时间长了,学生便会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其课外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丰富起来。

比如:在《邓稼先》一课中,学生在课前查照资料时,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邓稼先的资料,并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资料了解了有关邓稼先的更多内容,由此在课后我结合本单元的综合实践课开展了 “我也追星”的实践活动,在这项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每人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来读,在书中同他们对话,了解偶像的所思、所学、所做,感受他们的做人品位。同时同学间还展开大讨论,将自己读到的、想到的和大家分享,在交流中明白更多的道理。这样,比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进”伟人、名人的知识来的要有效果的多。通过这一项活动的开展,我们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不仅体现在读有字的书上,还表现在读无字书上。比如:我班开展的“献给母亲的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母亲节这天为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让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在学习之余,学生又多了一份情感体验;“才艺大比拼”让学生在才艺上,良性竞争的过程中去体验生活。这项活动的开展既达到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上了一堂生动的演练课。让学生们通过比赛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含义,意识到“骄兵必败”、“一招不慎,盘盘皆输”的内涵。若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单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试想学生能体会的这么深刻吗?就这样,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使学生在有字书、无字书的世界里自由驰骋,逐渐学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用心去实现生活、创造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生活充满情趣,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

原有的语文教学,仅仅是在教室这一小方的天地中,教师所传授的也仅仅只是教材上的那些文字,为教材而教,为考试而教,整个课堂中,只有老师的反反复复的灌输,学生如一尊尊雕塑,一个个容器,任由老师摆布,听从老师指挥,自己根本没有思想。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创造性的培养的来源和土壤首先是生活,抓住了这一个切入点,我们的日常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语文教学带入到生活中,就如一缕春风,吹起了学生心中的那片绿地,学生在这片绿野上自己耕耘、劳作、收获,体验成功,体验收获,体会快乐。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明白:学生坐在教室里,是上课;走出教室,融入自然,也是上课;走向社会,走进社区,体察民意,也是上课;走进大工厂,与工人叔叔们一起实际操作机器,更是上课。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关注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了他们实践的需求,让他们不再局限在听从安排的教室里,带领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公。引领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上的求同,还要让他们关注彼此认知的差异。让学生由“被动”化为“主动”,让他们解开了自己手上的枷锁,大胆地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强调团队意识,积极合作,用思维的火花寻求自己的最佳状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享受过程,在实践中感悟体验,让学习变成乐事,让生活丰富多彩。从而,再以自己从生活实践中感悟来的独到体验指导语文学习,并由此获得语文学习的质的提升。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我们语文教师应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语文教学打造了一片新天地!

谈多媒体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吕婷婷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毫无疑问都是经典,但是,经典遭遇尴尬是必然。这其中原因很多,有文言自身的生僻深奥形成的学习障碍让人望而生畏,有应试教育功利呆板的教学方法和生硬繁琐的考试方法扼杀了文言之美。总之,一提到古诗文,初中的那些少年们便会立刻变了颜色。

诚然,课改之前,古诗文的教学时努力落实语言因素,帮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词句与进行语法章法的分析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样的教法导致的是学生文言学习的负担沉重,课堂因为“有言(字、词、句)而无文(文化、文学、文采)”所以气氛沉闷,使大部分学生视古诗文学习为畏途。课改之后,古诗文教学的改革力度增大,课堂上教师更为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倾向于“文”等更高层面的东西,课堂生机有了,但是,“有文而少言”直接导致的是学生文言基础不过关,学生的文言水平依旧没有提高。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也深刻地感觉到古诗文在课堂教学中的难度。从时代上来说,古人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与我们相差甚远;从语言上来说,文言已经没有语言氛围,不容易培养学生的预感;而从练习及考试问题设置上来说,古诗文题目可考的点极多极为灵活。这些直接导致现在的古诗文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以固定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和思想情感为纲,以大量的题海为目,不停而机械地灌输给学生某些出牌套路。这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了。面对学生的苦恼,我也一度陷入困惑中。

日益发展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正迅速改变着人们信息获取的途径和交流的途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学习的方式。它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给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各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我突然眼前一亮:是不是能让这一古一今成功搭配,擦出教学革新的火花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事实证明,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有益的。

其一,以形象打破时代的阻隔。形象思维是一切思维的源泉。由于语言的阻隔,学生对古诗文中描述的事物、生活、景象等往往难以设想。如果用多媒体手段生动逼真地再现文中内容,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搭建思维平台,不仅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更能促进他们对内容的把握,进而可以用形象记忆法来背诵,如《核舟记》。作为语文教师,一支粉笔能画出的仅是一艘船的简笔画,说得再多,学生的脑子里也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而多媒体则可以呈现出“核舟”的具体形象,给学生一个立体的模子,再在这个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描述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联想记忆,背诵起来也比较容易了。

其二,以氛围助推情感的体验。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多,生活经验缺乏,往往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都难以体味其中的情感,更不用说古人的作品了。所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常常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做好恰当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等。如《天净沙?秋思》。学生们没有远离故乡、独自在外生活的经历,他们无法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那种乡愁。如果利用了多媒体的辅助优势,对教学进行这样的设计:根据曲的内容,依次出示“枯藤、老树、昏鸦”的图片,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此时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范读,视觉与听觉协调配合,能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氛围的营造并不仅限于图片,音乐与视频也是非常好的载体。在教读《归园田居》时让学生听一听高山流水之曲;在教授《观沧海》时,让学生看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段……浓郁的氛围会让学生如临其境,真切地将身心与作者融为一体,情感也就呼之欲出了。

其三、以技术提升课堂的效率。谁都知道,文言文的学习,归纳整理很重要。以往都是大黑板加小黑板,写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教学手段单一,也显得枯燥。而如果将这些大量的文言知识整理归纳,制成课件页面,在学生看来,既减少了零碎感,也直观醒目。例如,在教学《核舟记》时,我把生字词打在幻灯片上,先让学生不带拼音读,然后出示拼音再读,齐读,自由读,检查读,读一个“飞入”一个拼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迁移对比也是初中生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主要有新旧知识迁移、中外文学比较、古今审美比较等方面。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话就费时费力,那么运用多媒体的话则要快捷迅速的多。这些需要拓展的课外资料,可以利用课件直接打出,也可以利用实物投影直接呈现,既可以节省时间,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范畴内,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是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宗旨。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过分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文言文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把多媒体优化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之与其他环节血脉相连,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古今”和谐搭配,充分实现传统经验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整合。

文言文是古老的,但是文言文中承载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却是永远青春的。古诗文教学如果没有青春气息,那是不可能吸引青春之心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不能让年轻的一代对祖国的文化失去兴趣,我们应该多学习、多思考,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意趣盎然,焕发青春的气息。

数学课堂“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阎勇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改实行以后,我校综合分析了各种情况,决定在全校推行“以学定教,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推行“学案导学”的必要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的时间中,我校和许多学校一样,把提升课堂效率的希望放在“大容量、题海战、一言堂和拼时间、死读书”上,尽管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消耗到了极致,也在特定时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种轻视主体违背规律的课堂终究是效率低下的课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学校“大面积高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

在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理清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元素:有效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引领;有效教学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在参考了一些取得成效的学校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编写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律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个人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点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依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当然,点拨并非代替,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因势利导,致力于引导学生自求顿悟。

5.“练习”可以是个人自练,小组互练,限时训练或考试检测。无论哪种训练方式,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要有梯度和针对性,实现巩固“已学知识”,有所创新的目的。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学案导学”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能力培养是主攻方向。

上课前或自习时,老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主线、学习重点,查询疑惑知识。由于“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点解释、问题探究、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自学,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同时,教师必须适量分层抽查学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情,及时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更好的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将存在问题有效解决。使学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基本环节:学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1.依据学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上课时,教师根据学案自学的情况,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2.学生自研互研,教师采撷问题。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研和讨论互研。要求:有疑必质,自研互研,寻求解答。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自我重点研读;二是小组讨论;三是向教师求教。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3.教师精讲点拨,学生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补充。

4.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紧扣目标,当堂训练。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练习结束后,学生可讨论互对答案,也可由教师出示答案,讲评要有针对性。

5.反馈小结。根据教师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需要注意的是:

1.课前预习需要加强。缺乏有效的课前准备,就不会有有效的问题生成,也就不会有课堂上更好的交流展示和问题拓展,学生就不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共用学案,还要组织好合作小组的合作学习,组织和调控好学生的展示。学案的使用可以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但必须对合作过程严加监控,以避免一些无意义的合作与讨论。同时,教师还要对学案从课前、课堂、课后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整个课堂要么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要么教师放任自流,只让学生照着学案自己去学,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四、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做法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学案导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的原则:(1)自主性: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2)启发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3)层次性: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根据以上原则,对各科的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一般的要求:首先,学案应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同时学案应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完成达标练习后及时反思本节学习状况,如主要方法、规律的总结,疑惑问题知识的整理和探究等,并独立构建章节、单元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第五,学案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要注意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老师不仅要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这样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案包括的基本内容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规律总结、达标训练、体系拓展等。由于课型、学科不同,学案的环节存在着不同,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可体现出学科的特点。

学习目标不能“假、大、空”,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识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感悟层次要准确。教师确定目标要做到胸中有课标、目中有学生。

将本单元或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或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理科学案中可设计学生的思维过程专栏,将学习思路内容一分为二,左边是学习过程,右边是思维过程。

“导思”是学案的主要的功能,在以前的教学中发现,课堂上无效的或低效的设问很多。有效的课堂是由有效的设问开始的,如何设问便成了编写学案的难点。学生的有效思维是由一个能触及他们求知欲望的问题开始的,而这样问题的设计最需要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智慧。

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学案编写要有提前量。备课组长在安排学案编写时,应根据组内老师情况,新老搭配分组、教学优势分章节编写,一般三人一组,具体组织者要严格把关、审核,严禁把未加选择的网上下载资料或练习册资料、习题照抄复印;组长和编写者要考虑习题的难度与梯度以及难易的顺序,可适当加入课本内容;单元检测、月考应有一定数量的学案原题;必须严格控制课后作业;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学习反馈。

评价学案的最终标准是它的实践效果。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依据课标,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

孙道其

作为初中的数学老师经常都会听到家长这样说的:“我小孩小学的时候每次数学考试都不少于90分,并且课本上的知识点基本上都不需要老师将都可以能明白,为什么上到了初中反而从来都没及格过呢?即使一开始还可以及格,但慢慢地就变成不及格了,甚至达到讨厌数学的程度。”这些话相信是每个家长所疑惑的,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也会粗略的给家长做个简答:首先初中数学和小学的数学在思维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在继续延续使用小学那种数学思维来看待初中数学的话肯定是行不通的;然后初一数学跟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衔接性很强的,如果在初一的时候还是以为很简单还是以那种散漫的态度来对待的话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最后如果一个知识点不明白而又不去弄明白,那么就会日积月累的越积越多,试问这样怎样可以学好数学?这些都是给家长的一个粗略的解答而已,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学好初中的数学呢?下面一起来讨论一下。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数学不像英语、史地,要背单词、背年代、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我说你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试想一下,小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要不是背熟了“乘法九九表”,你能顺利地进行运算吗?尽管你理解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但你在做9*9时用九个9去相加得出81就太不合算了。而用“九九八十一”得出就方便多了。同样,是运用大家熟记的法则做出来的。同时,数学中还有大量的规定需要记忆,比如规定(a0)等等。因此,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被判错,罚下。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这三个公式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如果没见到它之前肯定不会想起来。这三个公式虽然是初二的知识点,但是以后只要还学数学都要用到它们,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在数学上会经常遇到一些新的定义运算,这样学生就不知道怎样下手了。比如新定义a#b=ab,这些新的定义就好比加减

乘除法一样,只要你熟练了就能记住的的运算规则。所以熟记并且理解公式是很重要的。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刚开始的时候就说到初中的数学不能再用小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所以下面

介绍几个初中的数学学习思维: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为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的左边,对应ay对应b,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即可。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初二、初三我们还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经常听到那些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家长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把我孩子数学交得那么好”,我说:我是教数学的,学生数学学得好,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孩子们自己的功劳,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所以,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没有课后去巩固复习,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我的学生中我总是说,想学好数学你没准备好大量的草稿纸、不敢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是永远学不好数学的。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你都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浅谈英语教学中使用PPT的几点误区

王飞

在使用PPT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误区。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之见。

一、一味地追求在英语课堂上的演示效果。『新课程教育网』@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是计算机的一些功能不可也不能替代的。如:英语课堂开头几分钟的值日生报告或师生的口头交流,是学生听说训练的很好方式。而为了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把由教师讲述的一部分内容变为媒体演示;甚至有时优质课评比也以是否用上大量的媒体演示作为一个必备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课堂上大量的师生之间的英语语言交流。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我们应该记住: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因此,PPT的演示时机及数量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

二、用显示屏代替黑板『新

有些英语老师把计算机显示屏当作黑板,课前将整个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甚至整个教案都用PPT制成幻灯显示。这样做不利于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景,板书内容也难以进行调整、修改。而且,用显示屏代替黑板,一方面易造成学生视觉感知僵化;也由于显示屏的显示内容有限,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受到影响;另一个方面,使适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操练变成难于把握。总之,用显示屏完全代替黑板,不仅丢掉了传统,而且也不能发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方面的疑难问题。

三、用PPT制作的课件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操练。

现在,英语学科的课件大多侧重于有声动画的制作,它集动画和声音于一体,通过把教材中的素材以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官效果,较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中的语言素材,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强化,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及对话内容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这仅仅是把文中情景和有声语言展示给学生,它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代替不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操练,也很难适应我们英语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参与,口脑并用、质疑讨论、和谐高效、主动发展的要求。因此,切不可为了给课堂上多一点现代化教学的气息,一味地不加选择地使用课件。

以单词为抓手,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动力

言海兰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英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通用语言,英语教学也越来越为中国人所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提倡“素质教育”、“快乐教学”,“远离说教”。但是,“素质教育”几年以后,我们的中学英语老师发现,尽管老师们想尽办法让学生学英语的“快乐体验”,诸如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竞赛、唱英语歌、表演英语短剧等等,都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甚至是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研究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英语教学不重视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使得很多学生的词汇量太少,根本无法理解英语词句文章的意思,更不要说去理解其思想之深,发掘其艺术之美了。单词学习是外语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像建筑房屋所需的砖瓦,木材等,不掌握好单词,其他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就无从谈起,在外语学习中,单词记忆与掌握是学生最头疼的事,自然它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的环节。当前,词汇量不足已被学生普遍视为英语学习的绊脚石,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制约着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学要回归原点,从单词着手,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才能激发其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动力。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了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罗恩?哈伯德认为,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词汇。我国著名英语教育家杨岂深教授在《英语教学常谈》一文中也特别强调指出:“不论学哪种外语,记单词背课文都是非做不可的工作。”由此可见词汇在整个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它是英语学习的建筑基石。没有足够的词汇积累,英语学习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交际也就无法成为现实。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无法科学高效地记忆单词极大地削弱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故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教会学生掌握记忆词汇的技巧。常用的词汇学习方法包括:(1)重视单词读音,以发音为抓手促进词形记忆。真正掌握单词就意味着知道它的音,形,意,用等,英语是表音的文字,加上学生以前学过汉语拼音,只需稍加引导与区分学生就能逐渐了解各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如:fan, tank, important等经过训练使学生在预习时“见词读音”复习时“听音写词”准确的读音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音形两方面的内容。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单词,让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这样机械照抄效率低下,还会导致学生厌烦,甚至厌学。(2)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持之以恒。单词的记忆不能靠“心血来潮”,更不能凭一时的冲动与热情,而必须制定明确而详细的学习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3)通过及时复习牢固记忆所学词汇。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对于词汇记忆尤其要做到这样。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人类有记忆,也有遗忘,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词汇后做到及时复习,反复记忆。通过循环记忆,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4)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词汇记忆。学生可根据自身记忆的特点和规律,选用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常用的记忆方法有:音形识记法、卡片记忆法、同义与反义辨析法、辐射思维法、回忆记忆法等。

由于语言环境,以及词汇、语法、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成百上千的英语单词与中国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稀疏,交流中使用频率也很低,学生们往往是“今天学了明天忘,学了这个忘了那个”,时间一长,我们的学生就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耐心和信心,这是造成中学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锐减的根本所在。为了帮助学生科学、灵活、快乐地背单词,克服英语学习的困难,提高英语成绩,结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营造英语学习的热烈的氛围,让我们的课堂做到人人有事干,人人不服输。

1.听读入手,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

单词教学,要从基础抓起,从学困生抓起,教师要善于带领学困学生从听单词,读单词开始,打开教材,边听磁带边看单词的汉语意思,将英语单词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出来,换一种新鲜而轻松的方式重新审视单词,锻炼学生听单词发音,说汉语意思。

只要求学生熟读单词,说出汉语意思的方式,降低了背英语单词的门槛,让学生有新鲜感,调动英语学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到英语学习中来。学困生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多动嘴,少动笔这样的模式也可以鼓励到一些不爱动笔的懒学生,最大程度地领着学困生重新进入英语词汇学习。

2.探究引领,强化学优生的学习动力。

本方法可以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以学案为依托,将教材上的单词进行扩展和深化,掌握同一词根下的相关词汇,发挥了学优生的作用。词汇网的构建工作由科代表负责,课代表带领英语学习中心组成员根据构词法把前两阶段已经背完的单词中词性变化丰富的挑了出来,总结了词形、词性的变化,发现了一些浅显的变化规律,形成了文字材料,并上交给老师。老师帮助学生修改,补充,拓展这些文字材料,然后由科代表领着这些中心组的成员把这些文字材料总结成了学案,发给同学,并署上相关编写者的姓名,以此来强化英语学优生的学习动力。全班同学每天背一页学案,考一页学案,一些英语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在学优生的带动下扩大了单词量。

3.词汇竞赛,激活学生内在潜力。

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在学生听音完成拼写,并写出汉语意思,发现音标与拼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音形意的结合,调动并维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

根据学生的英语成绩,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分成六个英语学习小组,各小组的英语平均分基本相近,在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中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背单词,课后教师立即进行批改,要求英文拼写和发音及汉语意思都准确,有任何一项错误均不得分。以小组为单位计平均分进行评比,每周进行五天的单词测试,周五对本周的单词情况进行总结。对于成绩最高的一组本周末英语作业减半;对于英语成绩最低的一组,将周末的英语作业加倍,其他小组作业正常。各小组组内成员互相督促,在合作中背单词,体会团队协作的力量,和伙伴一起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这种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调动和维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

4.合作互助,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教学法旨在帮助学生熟练地进行英汉词意的转变,形成视觉词汇。由形到意记忆单词,在英语成绩相当的同学中间,采用互批互改的方法,让学生们及时了解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与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及时进行组我评价,以保持自己背单词,学习英语的热情。

在班级内形成了比拼的背单词氛围,保持了同等成绩学生记忆单词的动力。这项研究中我实行了扣分制,每错一个单词扣一分,整张卷纸满分的同学每次可以累计2分。每周总结一次,累计得分最高的同学予以奖励。

笔者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背单词的热情空前高涨,不再把背单词当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科学、快乐、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背单词。有了单词这一坚实的基础,英语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第一种听说入门法的研究,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做到,并充满了新鲜感,很多不爱学英语的学生和不爱动笔的懒学生也能进入到背单词中,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激发了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力,改变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抵触情绪和畏难情绪,为提高班级的平均分做出了贡献。再则,英语学优生在强化夯实词汇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同根词的探索与研究,发现了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优生或是彼此合作讨论,或是独立思考发现,都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对英语本来就有的浓厚兴趣和信心,提高了猜测生词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推断新知识,凸显了学优生的英语成绩。而英语成绩相当的同学之间由于及时了解了对方的学习情况,产生了激烈的竞争,都在背单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英语成绩,进而维持了英语学习的动力。

总而言之,当我们又回到生活的原点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原来的味道,当我们的英语教学又回到单词教学时,我们教者才能真正感到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前些年我们是不是太在意烹饪的方法,佐料的味道而忘记了食材本身的味道?

必须有心、有劲、有研,因为知识也有保质期

庄遵环

在平时每次外出的教研活动交流中,我对教师师德、教学理念、课堂模式、听课技巧、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新的认识。具体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有心才有新

有心是指上课要专心,教改要恒心,教研要细心,教学要耐心。有新是指在原有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有新的长进。

每次听课,我都很用心。从头到尾,我都认真地做笔记,每堂课重在落实课堂每个教学环节,感觉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平常课和公开课”。“平常课与公开课好像家常饭与酒店饭一样,尽管酒店饭色、香、味俱全,但一个人的营养决非取决于酒店饭,而是家常饭”。我想,做为一名教师,课上得好与不好,其实决不是靠那一两节或几节“公开课”,应该从随堂课中看,随堂课上得好,才是真正的好。今后,做课改研究,打造新模式的课堂,应着眼于家常课,而不是精心打造“公开课”。作为教学工作者,专心上好每堂课是教师的本分、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善心研究,细心品味每堂课,耐心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模式,不断地使自己在教学专业方面有新的长进与突破。

二、有劲才有进

劲是指干劲、韧劲、勤劲。进是指进步、进展。教学与做其他事情一样,教师要干劲十足,上课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曾经一位教授给我们讲授题为《英语教师的素养》的讲座时,那优美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诙谐的语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他讲到想提高自己学生的素质,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高修养、高素质,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平时教师除了要有十足的干劲外,还得有韧劲,干不累,不放弃,持之以恒,任劳任怨,才会激活教材,激发学生;课堂效果才可能有所进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此有激情、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如此勤于学习、如此勇于钻研的一位老人,我将永远记得他。在听他讲座的过程中,如果不是穿插一些中文解释,很多时候对一些内容是一知半解。这时,我切实地感觉到自己英语水平的欠缺,倍感惭愧。

三、有研才有言

研是指研究,言是指发言、言语。教学离不开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备课、改作、听课、命题、写论文等等,没有研究就没话好讲。例如,平时写教学叙事、教学论文等感到无从下手,听了《英语写作及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后,感触颇深。写论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原来是因为自己平时的积累不够,沉淀不深人。以后要细心观察、博览群书、多写随笔,为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规范的教学论文作好充分的准备。

再如听课,自从踏上讲台开始,没有哪位教师没听过课吧!但有做过研究吗?若没有,在评课时你就没话好说,只能听人家说。因为说不出好在哪里?说不出不足在哪里?更说不出一、二、三来。仔细想想,我们听课的老师一般犯有一个通病是:听课时手忙脚乱,拼命把上课老师的板书记下,材料记下,学生的答案记下,但忽略了学生答题情况、答题生数量情况、老师追问情况、学生合作交流情况、独立思考情况、老师巡视流动情况等等。之所以会犯这些错误,是因为对“听课”没有精心探讨过,没有专心研究过,以致于评课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或不痛不痒的“批评”几句或假模痛痒的“奉承”几句。

四、知识也有保质期

李老师在讲座时讲:若你教了5年,你就堕落了5年;若你教了15年,你就堕落了15年。这句话引起了我们在座很多老师的共鸣。这也就说明“知识也有保质期。”平时,我们总是忙于备课、上课、改作,很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在日常的生活中又没有督促自己坚持学习,所以我们的专业水平可能一直在倒退。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另外,在参加工作这么多年后,自己又当了一回学生,感到当好学生真的挺不容易,无论听课还是听讲座,要认真地对待每个问题,详细地记录笔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大脑要不停地运转。将心比心,相信自己的学生也是要如此高密度地思考、被提问、练习、测试,学习压力真的很重,况且他们还是个孩子。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获?如何真正提高课堂实效,把问题解决在课堂,尽量少留机械作业,多点时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将是刻不容缓的。尊重学生的发展,研究学生的心理,他们需要什么给予他们什么,做一个真正有心的教师,这是真正热爱学生的一个实际行动。我相信,只有终身学习,才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才是为人师的根本。希望能够多参加各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添砖加瓦,为学生的人生发展锦上添花。

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李生林

如何做到提高初三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转眼教材,优化备课,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根据教材大纲钻研教材可以使自己明确教学方向,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最优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物理用语,可以采用讲授——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采用启发——掌握式的教学;对于物理实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对于物理计算,可以采用指导——自学式的教学。

二、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是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吸收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劳动,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实验的表演等。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以维护课堂的良好纪律。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而言,由于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发展阶段,教学目标以智力因素目标为主,教学内容是物理知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教学空间是在课堂之内,所以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高效率、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

()  选择优化教学策略,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素质、培养应试能力”的关系

1、双向分析,确定教学起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新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把握教学的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新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的分析,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的教学层次要求,根据新教学内容所处的章节、位置和学生所能接受的能力来加以把握。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1)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2)学生物理知识的认知一般采取何种认知逻辑和思维方式;(3)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情感等。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

 教学过程中,在深入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演示实验,结合物理史的阅读、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方法等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多方诱导,组织学生探究

 教学时,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有选择的对旧知识的要点进行检索、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构建联系、在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为学生指明观察要素和实验重点、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提示性的指导,对于复杂的、综合性强而学生难以一步达到目的的问题进行分解和铺垫、描述预期的结果或成功标准、创设成功的学习情境(即让学生成功地获得对各种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好奇心和学习愿望得以满足,并体验到探究活动的快乐的情境)等。

4、融会贯通,注重方法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进一步归纳整合,理顺知识脉络,形成学生自己的整体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教学时,教师逐一予以适当的提示或帮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概括整合,使学生通过概括总结,不仅获得知识本身的意义,而且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把握,自觉地把握各个知识间的整体联系。

()  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同的教学策略都有其利弊,因此,对于统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因班级的情况不同而变化,因上午第一节课和下午第二节的课因时间不同而变化。任何教学程序都包含“导入、展开、结束”三个阶段。怎样导入?怎样展开?怎样结束?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三因素的分析和组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  师生情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中,“重智轻情”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种种弊端,但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情感教学的效果及重要性未被引起重视。

 情感教学不仅适合于教学内容中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如语文、历史等,而且对于教学内容并不包含情感因素的数理化等学科同样适合。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情感氛围,达到“知情并茂”的效果。

()  注重课堂学生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课堂教学环境,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堂上鼓励他们提问发言,允许他们交流讨论,给他们机会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表达某种见解,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相应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会因此而变得亲切、自然、愉快、顺畅,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

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梅明春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平常,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怎样来认识课堂教学规律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怎样去听课,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里懵懂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由于大多数教师平时埋头教学工作,对某些教学理论,学术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听较高一点的公开课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教,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去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对熟悉的教师,由于对其班级情况有所了解,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  

   二、教师如何评课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看教学思路设计  

   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哟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 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大少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这应该在听课评课中得到解决。这“四个一”是:

   1.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2.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  “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

   3.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  实为“自由式”。

   4.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七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人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七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

李昌伟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师生地位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双边互动关系。学生主动参与的实现,需要其自身发展具备一定条件。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的提高正是针对学生的这一条件,使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参与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越促使其向理性理解的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怎么提高参与度。。

一、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切实达成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实施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分析教学对象,即分析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层次。有些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的情感需要设计教学,教师设计的活动过于简单或者繁琐,过分强调知识的内容而忽视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二、重视布置课前任务,适当分散教学难点。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为下一堂课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这点至关重要。学生圆满地完成课前任务,有时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教师要力求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努力营造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当前课堂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走下讲台,在各组之间穿梭,解惑释疑。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小组中的那些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在展示成果时,根据话题的难易度,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四、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语言本身就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因此,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有情感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每一个反应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不仅是教学效果的保证,而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总体目标。

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杨明妍

“问题学生”可以说是每个老师的“心头大患”,只要一提及“问题学生”这四个字,老师都会摇头叹息,恨铁不成钢啊。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说每个教师都会碰到,有时我们跟他们相处时会显得手足无措,处理起问题来有时也会让我们焦头烂额。如果跟他们相处不好,处理问题不当,就很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心情。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问题学生并非无药可救,因为每一个学生不是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们要找准很好的教育机会。让学生感知你的存在和对他的关心,并适时地与他沟通。            

   其次,我们要去理解学生产生一些行为的原因,深入去了解他们的背景。应该说,现在学生的表现是他过去多年积累的结果。凡事都有前因才有后果,有时我们单独去看一个学生的表现,会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正常的学生怎么会那样呢?但是,如果把他放到一个他所处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去看,从他成长的历程去看,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那样,一切都可以得到解释了,我们也就理解了学生。只有找到了学生行为异常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客观地说,中学生是处于易发问题的年龄阶段,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算是正常。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些学生呢?

一、以事先预防为主

我们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般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法不是不好,而是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我有问题你才关注我的不良感受,从而给顺利地解决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我们应做好事先预防工作,通过主动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端倪,及时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改变情绪、转变思路,从而防止问题的发生或加重,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少批评,不指责,对当事人以礼相待

当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时,有时是需要我们的批评教育,从而使其认识到错误之所在,迅速地改正错误。但是批评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指责、责骂、怪罪。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把批评教育的出发点建立在对学生的真诚、友善、尊重等基础之上,把批评的最终目的定位在以后的改进和发展上,而不是责怪,而不是追究过去,而不是讽刺挖苦,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对教育学生效果不佳,而且很会伤害学生的心灵,很会影响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该错误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如何,我们在具体处理时,要注意“就事论事”、“以礼相待”,而不能动辄就不分场合,不注意方式方法,对犯错学生点名批评,对犯错学生讽刺挖苦,对犯错学生责骂怪罪……,因此我们在对待犯错学生,要注意场合,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应该要注意场合。在问题比较严重时,最好跟学生单独交谈,不要当着众人直接点名批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管他是怎样差劲,也不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其次,要注意方式方法,甚至语音语调,也就是要对学生以礼相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你是为了他好,你是在帮助他,这样他自然才会讲心理话,才会最终解决问题。

三、切忌急于求成,而要耐心理智

对待问题学生,切忌急于求成。有时当我们看到或听说学生犯错时,我们情绪一般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向来是负面影响居多。另外,学生犯错,大多是无意的,犯错后,情绪还是比较冲动。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和学生都需要冷静,先坐下来,熄熄“火”,尝试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再作了解,再作分析,再作处理。如果当场处理的话,一方面当事人还处在情绪激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不容易客观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在现场,也就不了解情况,不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误判,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无意的伤害。

四、避免说教、命令语气

处理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做到寻因究果,从而避免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

可以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和开发当事人的内在的积极力量。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作为中心,似乎自己什么都懂,学生只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命令就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避免说教性的、命令式的口气,而要多用支持性的、商量性的语气说话,才能更容易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我们的教育。

五、切忌先入为主和肆意猜测,而要就事论事

   思维定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不乏有这样或那样的思维定势。比如由于对一个学生有成见,我们处理这个学生的过错时,就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看他的过错,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就很容易肆意猜测。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学生,而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有关情况,耐心地、细心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做出判断。也就是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从产生问题的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总之对待问题学生,需要科学的处理方法和技巧,需要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用激励做火把 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蔡霞

经常听到一些同事无奈的叹息声:“现在的学生真是没法教了,任凭你口干舌燥,苦口婆心,他们就是没反应,都快睡着了”……“这些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还是没有几个人会做,你说他们都是什么脑子”……是啊,新课程早就改革了,素质教育也实施了,为什么还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满天下”,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性本质中最殷切的渴望是被赏识,被肯定”。在学生的眼里,教师的肯定和赏识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分;是教师爱的最佳表现。而我们却常常因为过多的关注自己的教学进度、授课内容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这些需求。时间久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劲头也就慢慢的随之枯萎了。更何况当他们面对地理这门大家公认的枯燥、繁琐和难学的学科,即使她是中考考察科目,可20分的满分分值……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那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只能是一纸空谈。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回想起自己有时感觉比较成功的课堂教学,哪一节不是在赞美的春风里,才看到学生们踊跃伸出的小手和求知若渴的眼睛?所以有人说,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励,爱学生就要学会赏识和激励。激励的神秘成分就是给与希望,有了希望,才有了成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更高的希望,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逐步成长起来,也就产生了最积极的学习心态。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给与学生们一些真诚的赞美和鼓励,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会是另一番情景。

一、灵活的激励 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主要来自本乡镇和外地。本乡镇学生数有85%,外地学生有15%。由于本乡镇目前大部分家庭面临或已拆迁,我校虽是农村学校可大部分学生都集中居住在镇上的小区里。大部分家庭因拆迁获得大量赔款,开始盛行赌博之风,早出晚归地奔波于赌场而忽视了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缺少积极发言的自信,缺乏同学之间合作和交流的有效途径,原本应该是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课堂,却弥漫着沉寂和压抑的气氛。课间确是满是追打的身影,来发泄过剩的精力。其实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呵护和精心的引导,正好我们初二地理第一章要学习我国的省区、民族等内容,而其中的三级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区和行政中心的学习内容,不但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这一章的一大难点。以前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只能对照课本逐个省区的给学生们解释每一个省区的名称和简称的来历,方法单一枯燥不说,最后费尽了周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大理想。想到有的学生来自其他省份加上同学们对旅游的热爱,一种新的思路马上在我的脑子里浮现出来,我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也知道只有恰当的激励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树立大家学习的自信,建立起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有效的畅通的交流途径。于是我用心的设计了那节课的导入环节:听说咱们班有同学来自其他省份,我特别的高兴,老师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有时间能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我们的大好河山,现在你们来了,我想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或者对自己想去旅游的省份肯定是很熟悉了,能不能请大家先帮我简单介绍一下你所在的或很想去旅游的省份、省会和著名的风土人情,看看哪个省份的代表说的最好。接下来的课堂上,从一个学生站起来,到更多的学生站起来了,我不时地流露出惊喜的神情和肯定的目光。在及时地鼓励下,同学们说的有声有色,听得聚精会神,很快就把20多个省区的有关内容生动的提炼出来了,整个课堂一下子就欢畅起来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形动”,但是我相信只要多给与他们一些关爱和激励,学生们的思维和思想都会不停的跟着跃动,地理课堂上也会真正的充满活力。

二、声东“激”西   让他们长出自信的翅膀

热情洋溢,恰如其分的语言激励,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激励方式。正是因为学生经常听到这样的赞美和欣赏,人类本能的适应性已经让这种激励方式失去了它的威力,甚至有的学生对此早就不以为然了。王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软硬不吃的学生,很多教师拿他没办法,各科考试成绩一直较差,地理学习也是不上不下。其实他的智力还算不错,就凭这一点,也不能轻易放弃他,小树就得多浇水嘛。“这题你会做吗”“这个问题你懂了吗?”等会你给大家说说,怎么样?”地理课上我总是私下里找机会和他说上几句,让他感觉到有一双眼睛一直在关注他。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机会终于来了,我要旁敲侧“激” 他一下了。一次随堂小测,我发现他在识图和用图方面的能力很强,虽然图形画的不是很标准,但是反映在图上的地理事物却非常准确。于是我就在他的答卷上写了很多诚恳地赞美之词,并在下一节课反馈总结的时候,我特意在另一个班级大肆表扬王同学最后还把他的卷子贴在了这个班的宣传栏里。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消息就会传到他的耳朵里,看到同伴们羡慕的眼神,听着教师热情的鼓励,他肯定会心花怒放的。果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看见王同学比以前坐的更直了,眼睛更有神了。我知道,自信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萌发。

三、言简意赅   激励的语言也能成为一支兴奋剂

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30%左右,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90%。激励前后相差3倍之大,足以说明激励的作用就像一支兴奋剂,而要想使这支兴奋剂发挥正常的作用,就必须恰当的控制好他的剂量。课堂上积极的评价语言的确能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任何评价都要讲究度,过多的含糊的浮夸式评价只会让学生沉湎在教师的赞扬声中,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固步自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所以在地理课堂上我总会多用一些客观中肯和言简意赅的短语来激励学生。

“嗯,你吐字清楚,声音洪亮”

“这样高难度的地理问题你都能分析得很透彻,说明你思考的很周密,表

述得也很准确”

“你的观点很全面,看待问题的视角很开阔很灵活”

“你这种方法比老师的更简单更实用,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样的语言既能起到赞赏和激励学生的作用,还能暗示和强化他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动机。

其实,学生们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就让我们用真诚的激励去点燃这些火把,用爱点燃学生们学习的激情吧。

基于单元构建的有效体育教学

                                 ——初三体育中考项目大单元教学

孟金林

导入:教学与训练都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训练忽视学生的感受。

体育中考的训练,能使学生在体育中考获得较好的成绩,随之体育也沦为应试教学的牺牲品。我们不能改变现状,正如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所说,“体育中考存在就有它的价值。”随着课改的深入,改变初三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有效体育教学

1、结果目标:体育中考取得理想成绩。

2、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既有联系的趣味性,又有实效性。

3、过程的相对有效性:不追求技能掌握的完美,自己注重某方面的掌握。

以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为例,对技能掌握的相对有效的理解。

1.持球后摆,肘稍直。(抬头看天,胸展开。)

2.蹬地顶髋,重心移。(脚跟离地,尽量高。)

3.迅速挥臂,掷树顶。(把球投向树顶或楼顶)

4.收腹含胸,臂摆动。

二、单元教学的构建

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型态。

其依据是:

1.遵循“三大”规律

①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

②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③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2.学生主体性

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

(一)、大单元教学

概念:以一个内容,用较长时间的教学,称为一个大单元

优点:内容的广度与系统、有利运动技能形成、符合运动恢复周期

中考项目整合:

目前涉及到的中考项目主要有:5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耐久跑和跳绳,下面以50米跑为例进行单元教学的设计。

单元目标:.

1、让学生了解快速跑的动作要领,知道快速跑的练习方法和测试方法。

2.让学生掌握快速跑的动作技术,掌握适合自己技术,挖掘自己的潜能。

3.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坚韧品质。

4、安全策略:安全教育

课次教学内容课时目标重点难点教与学的策略

1

站立式起跑和身体素质练习1.了解站立式起跑的动作要领,知道重心前移有利于起动加速

2.掌握重心前移的方法,快速蹬摆重点:控制重心前移的稳定

难点:快速蹬摆1.重心下、前移练习

2.抗阻后蹬跑30

3.推人跑50

4.趣味性力量练习(背人体重、两人角力)

2

加速跑和身体素质练习1.了解加速跑的动作要领,知道加速跑是迅速提升到最快速度的关键

2.掌握步幅逐渐加大和重心逐渐升高,快速摆臂重点:上体夹角逐渐增大

难点:蹬摆协同发力1.用短绳限制做起跑后的加速跑

2.用短绳拉人抗阻跑50

3.用短绳各种素质练习(半蹲跳绳、角力)

4. 90, 60″跳绳

3

途中跑和身体素质练习1.了解途中跑的动作要领,知道步幅、步频决定途中跑和维持高速跑

2.掌握重心前移的方法,快速蹬摆重点:蹬地充分,摆臂快速有力

难点:重心平稳前移1.跨垫跑

2.胸部顶纸跑

3.立定跳远跳垫子,看谁跳得远

4.30秒、20秒仰卧起坐,双手举垫30/2

4冲刺和身体素质练习1.了解冲刺的动作要领,知道冲刺环节的重要性

2.掌握冲刺的动作技术,做到身体稍前倾、快速摆臂重点:高速跑的上体前倾、快速摆臂。难点:摆动腿快速下压              1.用短绳拉人抗阻跑50

2.用短绳各种素质练习(半蹲跳绳、角力)

3. 90, 60″跳绳

5

全程跑和身体素质练习1.了解全程跑的动作要领,知道全程跑各环节的动作技术的重要性

2.掌握全程跑的动作技术,掌握适合自己的动作技术重点:高速跑的上体前倾

难点:各环节衔接自然、协调1.追逐跑(快的55米或60米,慢的50米)

2.抗阻跑3050

3.联合器械练习:掉过爬梯(单杆挂垂)+双杠支持+勒木曲体举腿

6起跑反应、加速跑和身体素质练习1.了解起跑反应的练习方法,知道快速加速的关键是蹬摆

2.掌握快速摆臂的方法,控制身体重心逐渐升高重点:快速反应,及时加速

难点:蹬摆迅速有力1.追球跑

2.30米抗阻跑

3.自编橄榄球游戏

4. 原地双手头上前掷篮球

7抗阻跑和身体素质练习1.了解抗阻跑的动作要领,知道重心要前倾

2.掌握抗阻跑和拉绳的方法,蹬地有力、充分重点:上体适度前倾、蹬地有力、充分。难点:两人协调有力              1.短绳限制起跑后的快速加速跑

2.短绳拉人抗阻跑50

3.短绳各种素质练习(半蹲跳绳、角力)90, 60″跳绳

8

追逐跑和身体素质练习1.了解追逐跑作用,知道自己奔跑能力

2.掌握自己高速奔跑能力,发展自己绝对速度重点:快速奔跑

难点:保持高速奔跑能力1.利用不同的起点跑50米、55米、60/4-6

2.联合器械练习:掉过爬梯(单杆挂垂)+双杠支持+勒木曲体举腿/3-5

9测试5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1.了解四项测试方法和要求,知道成绩得分

2.掌握四项测试方法和注意事项重点:掌握测试方法与要求

难点:严格执行规范动作要求1.采用鼓励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测试

2.利用垫子做有关垫子的各种练习

同时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课课练的环节,这是常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需要遵循实效性、趣味性原则,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1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