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7/5/22 11:34:39 出处:江宁区东善初级中学 作者:吕婷婷 有969位读者读过
年南京市“中考说明”宣讲会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精神,2017年南京市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成绩统一考试,将遵循激励、引导、评价、选拔的原则,力图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课程改革的理念,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录取提供依据。此次《考试说明》修订依然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即对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这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考试说明》仍沿用“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两大板块。其内部板块也大体不变。《考试说明》中大部分考点表述与去年一致,考查的能力点都与课标要求与课内学习有关。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由20个增加到30个。1.考查《课标》规定的学生在识字与写字、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学习水平。2016届起中考命题完全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新课标)的精神理念,考查能力、范围等也都完全依据新课标。2.考试命题涉及教材的内容,在人教版7—9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教科书》)范围内。今年中考考查范围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近三年修订后的《教科书》,也就是2017届学生初一到初三所学的教材。不涉及最新初一部编教材。举例说明:新部编教材课文与注释与《教科书》有不一致的地方,2017届中考仍以《教科书》为准。3.默写部分考查《课标》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以及《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其他诗文。小学实际71首。有4首在初中《教科书》重复出现:《长歌行》《滁州西涧》《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观书有感》。有6首/篇《教科书》中没有出现(《十五从军征》《卖炭翁》《渔家傲》《满江红》《庄子(北冥有鱼)》《列子(伯牙善鼓琴)》),不做背诵要求。《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其他诗文:71首/篇(古诗文63+现代诗文8)小学古诗75首+初中《教科书》中所有要求背诵的诗文125首/篇+《游山西村》-4首重复的诗=197首/篇5.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材料选自课外与《教科书》难度相当的现代文。1.掌握《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3500个常用字,还要掌握《教科书》中“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
因为“读一读,写一写”中有部分字不在3500个常用字范围内(如“恣睢”),以往中考都是回避的。今年添加这一句,意味着“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即使在3500个常用字外,但只要教材“读一读,写一写”里出现了,都在中考考查范围之内。这并非加重负担,实际上各区平时统考及中考模拟考试,字词考查也都是以此为范围的。2.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正楷字或行楷字;初步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欣赏书法作品”这一要求不需要师生过于钻研书法欣赏的术语和技巧,只需初步了解书法的相关知识即可。去年中考便没有涉及这一考点。教育部已颁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后中小学书法教育将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师。“常用词语”:表明考查范围,应该是中小学学过的常用的词语。“理解常用词语”:七上有一篇补白 “词义和语境”,介绍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语境义。中考一般会侧重考查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包含引申义、比喻义)。“使用常用词语”:考查学生根据词义、词的色彩、词类、修辞等多种知识去运用词语的能力,考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考查范围:“常用标点符号”(见八下附录《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用法与语法关系紧密,所以建议在复习语法后再复习标点符号的用法。6.能掌握简单的语法、修辞知识,并运用其解决语言实际问题。(1)辨别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2)辨别短语结构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3)划分单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4)能指出复句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要处理好语法、修辞知识和运用的关系:没有语法、修辞知识的基础,“解决语言实际问题”就无法落实;只注重教静态的语法、修辞知识,又往往导致纯技术训练,而不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要本着“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教学语法、修辞知识及其运用。不同的是:去年涉及20个作家,今年增加到30个,同时增加了作家身份地位的介绍。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同2016年。侧重于整体感知、思路梳理、要点概括。2.运用基本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着眼于运用语文知识去理解文章,强调了语文知识动态运用的意义。“语文知识”包括哪些?新课标是这样归纳的:“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语音文字:熟练运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叙事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画图表等,见八上109页)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九上119页)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铺垫、照应、悬念、欲扬先抑等。文体知识:《教科书》中提到的文体知识最好了解一些,有助于更快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比如小说的“三要素”。3.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5—10条,是对不同文体的具体的阅读要求。而在对具体文体的考查中,并不意味着只考查涉及这一文体的要求,还包括上面1—4条涉及的要求。4.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能赏析作品的创作特色。这一条是文学作品阅读要求。文学作品的体裁丰富多彩,不要狭隘地理解为只考小说和散文。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说明文阅读要求)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议论文阅读要求)变化:“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前删去了“由多种材料组合”。“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国内缺少权威的定义。原来指多种材料组合的文本中至少要有图表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才能称之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而近几年各地中考出现的“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百花齐放,出现了各种形式。像南京市去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三段材料都是文字材料。所以今年这一条的表述删去了“由多种材料组合”。7.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优秀读物,重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能把握其内容和特色,从中获得教益。关于名著阅读,我市中考近几年来都没有划定范围,今年也依然没有。《课标》推荐的名著是重点,但中考肯定不限于此。可以说,近年来南京市语文中考一直是向多读书的学生倾斜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广泛涉猎。这里要解读的是“题意”,应该不仅仅指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事实上中考说明从来没有规定过作文命题形式,而实践中作文命题的形式也一直在创新,除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外,近年来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情境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屡屡出现,它们都有可能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选项。2.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条强调了中学生应该“真写作”,应该真切自然,而不要矫揉造作。另外初中生的作文应该体现出自己的思考,有一定的思辨性。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文体,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因为多年来中考命题往往规定“不限文体”,所以一些老师从应试出发,三年只让学生练记叙文一种文体,这是严重违背《课标》要求的。《课标》和《教科书》不但要求写好记叙文,同时也要求写好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比如书信)等文体。初中写作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写不同形式的作文。同样,中考作文也不会仅限定命题作文这一种形式。 4.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力求有创意。这一条是鼓励作文在立意、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力求出新,力求有创意。修改的重点不限于修改病句、错别字、标点错误等,也可能涉及到句子的组织、选材、结构等学生习作中常见的问题。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明确复习范围和重点,确保中考复习目标明确,少做无用功。
来源:作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