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环境下的学生主动学习

发表日期:2012/12/27 8:37:19 出处:本站 作者:张海蓉 有1299位读者读过

 [论文摘要]本文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核心理念为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宗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结合新课程改革,探析数学课学生主动学习的现状,结合地区差异、学生差异,对学生主动学习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宗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因此,教学过程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积极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承担者,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教师水平、教学内容、设备有关,更重要的也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地域差异性有关。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程度的大小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在新课标的数学课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去探讨,不断去实践。

一、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现状分析

 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学生不敢主动参与学,不愿自主参与学习也不会主动参与学习。即使有时候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及其丰富的教学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工具,能够主动参与教学的学生也只是班级中的部分优秀学生,部分同学只是跟着老师和同学的节奏,自己本身没有真正主动参与教学。这样的模式在农村的很多学校都是存在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也只不过是表面的假探究,造成这些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别,学生之间的智力和能力的差别等等。随着新课程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应在参与教学,体验过程,感悟创造中学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谁也代替不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主动参与学习是目前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途径和策略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宗旨,从而引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而树立新课程理念,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观念,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教育概念和教学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首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从而一直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建立起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新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交往,才意味着学生主动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在我们数学教学中,例如在“机会大小”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游戏的方法,从中探究事件发生的机会大小。如在研究“硬币落地正反的机会”实验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抛掷20次,记录每次的结果,然后上报统计,计算出“正面”出现的机会大小,也可以统计出全班出现“正面”的机会大小,通过游戏,学生能真正参与教学,体会“机会”的数学意义。

其次要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由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向以学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上,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激发、引导和促进下,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增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设置一些主观类型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转变角色,当讲台上把他自己的思想,方法展示给老师和同学,教师给予肯定。在初三复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中的选择题第六题:有两枚相同的一元硬币,固定其中一枚,另外一枚绕着它的边旋转一周,那么旋转的硬币在整个过程中共转过几圈?很多学生误以为是1圈,而答案是2圈。教师在讲评这个题目时,可以让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演示,通过实例操作,不难得出结论。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对这个题目的看法,或者对题目中的条件适当变动,又该如何解决。如改为,两个圆的半径大小为1:2,结果如何等等?让学生自己实践,最后通过理论研究,实践结合理论,让知识深化,达到触类旁通。

再次要以宽容的情感分析评价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许,学生开始尝试某项活动时是生疏的、笨拙的,如语言表达是不流畅的、组织和表现是稚嫩的,甚至还可能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一些过失。这些都需要教师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将它们看作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将它们转化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宽容的情感会使学生的自由之树生长得更加健壮。

2、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是中学数学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放手让学生去选择、设计、策划、组织、操作、展示、评价,学生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释放出无可估量的潜能,从而使各方面能力在自由的空间里得到自由的生长。因此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只有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例如,在八年级数学下册中“旗杆的测量”这个问题中,教师不应该主动帮学生设置思考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发挥已有的知识,自己选择,设计,策划,组织,最后得出结果。学生自己通过分组,每个小组中人员分工明确,选择的方法不同,采用的测量方法,计算方法也不同,这样就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经历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只是实验过程的引导者,学生从中能够把数学的知识联系实际,真正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知识必定是掌握的比较牢固的。

3,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比如设计一份社会调查的作业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这一调查任务,然后学生间自主做出评价,看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存在问题的忧患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去,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凭借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4,走出课堂,进行体验性教学。

新课改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应打开校门,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的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既让学生关注了社会生活焦点,又掌握了书本知识,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要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增进学生主动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1、  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2、  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3、  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4、  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

总之,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被师生所接受和领悟,在广大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探讨下,必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必将不断完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