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语文需要“养成”
发表日期:2018/6/20 8:26:05 出处:江宁区东善初级中学 作者:吕婷婷 有1012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育去功利,这是个伪命题;但是语文教育不可急功近利,这是人们的共识。语文的教与学绝不能只是着眼于“当下”,而要放眼于“未来”。语文学习的目的有三个层面: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这正是语文教育在于“养成”而不能急于功利“速成”的原因之一。
再就学科的特点而言,语文不像其他自然学科,它天生是“农业”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长规律,性急不得。用一个环保术语,就是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湿地”。过于急功近利,就会有“沙漠化”的危险;企图“揠苗助长”,结果定会是禾苗枯槁;采用任何“催熟”的做法,都会丧失其应有的品质。因而,语文教育应按照语文的特点来“养成”,而不能以为产生不了短期效益就放弃所做的努力。
语文教育贵在养成,养成之道贵在“三感”,即情感、敏感、语感。
所谓“情感”,就是热爱母语的情感。学者萧启宏说:在不热爱语文的人眼中,汉字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像砖块一样的方块字;而在热爱语文的人眼中,汉字不仅形体优美,而且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体。唯有热爱,才能亲近;唯有热爱,才能接受;唯有热爱,才能一生相伴。所谓“敏感”,就是对母语有强烈的反应,有极高的关注度。服装设计师在行人熙攘的大街上总会留意人们的衣着,植物学家进了原始森林总会去察看每一棵树的种属与年轮,根雕艺术家发现一截奇形怪状的树根会如获至宝,考古工作者得到一块沾满泥土的旧瓦片会欣喜异常……像专业人士有这样的职业敏感一样,一个语文学习者也要有一双“语文眼”,时时处处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领会语言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分辨出语言表达的真与假、美与丑、优与劣。最起码不能误读语言,把“香蕉易患一种称作‘巴拿马’的病症,这种病是香蕉的‘癌症’,或者说是‘非典’”读成“香蕉含有致癌因素,能传播非典病毒”,也不能错误表达,传达出不合实情的信息,表达并非真实的情感。
语文养成教育是一种常态,渗透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更体现在语文学习的细节之中。
“语文养成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养成”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得从常态的语文学习生活入手,得从语文学习的细节入手。笔者多年来坚持让学生每日必修“五个一”,即日正一字,日积一词,日摘一句,日读一文,日写一“纸微博”。 日正一字。所订正的是自己或别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常用字,其出处多在日常生活读书、书写、交谈、看电视、参与公共活动中,随时留意误读误写的字,然后每天在专门的本子上认真订正一个。例如:“解甲归田”的“解”,读“jiě”,解开的意思,不读“xiè”。(电视剧演员常常读错。)又如:“即使”的“即”与“既然”的“既”不能混淆,前者读作“jí”,后者读作“jì”。(学生作文经常出错。) 日积一词。主要是从语用的角度出发,积累常使用却容易出现错误的词语(包括成语),也要积累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掌握的新词语。操作时不只是写出某词的意思,更要结合语境指出该词语使用的注意点。例如:“无时无刻”,必须与否定词“不”合在一起使用。“父母无时无刻都牵挂着自己的儿女”,这是个病例。又如:“鼎力相助”,敬辞,用来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你有事只管跟我说,我一定鼎力相助”,错用在自己帮助别人。 日摘一句。所摘录的句子来自于自己所读、所闻、所见,其精彩之处或是极富文采,或是极有哲理,或是极具激励作用。摘录之后注明其出处,以备日后查阅。例如:山一样的作业,雪片般的习题,抄写、抄写、抄写,练习、练习、练习,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化学、物理……泉涌似不竭,江流般不息。(学生作文《人在高中》)又如: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胆怯,而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一份坦荡的胸怀……(罗西《有心而知远方》) 日读一文。以千字文为宜,以时文美文为佳,可在晨读时朗读,可在就寝前赏读,也可在学习间隙进行调节性的阅读。每读都应有所得,用精要的文字批注在文旁,或写在每日养成训练册上。例如有位学生读巩晓莉的时评《心变大了,事就变小了》,随手记下阅读所得: 影星的故事吸引读者的眼球,寻常的话语蕴含深刻的道理。“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懂得自嘲,自嘲是豁达,是看开,是放下。”“愤怒将男人捣碎成男孩的同时,能将碎片拾起,拼贴成更成熟完整的自己,才是智慧。”“我的心慢慢变大了,相对的,事情就会变小了。”耐人咀嚼,引人深思。 日写一“纸微博”。微博是当下人们记录时事、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快捷的网络平台,限于条件,学生还不能做到人人拥有电脑、手机,于是就以“纸微博”的形式替代。三五句话,几十上百个字,发布与大家分享的新闻,发表对当日见闻的评论,记录自己突发的灵思妙想,内容空间无限,形式自由灵活,个性力求鲜明。下面列举三则: 刚进行完学业水平考试,我正在盘算假期痛痛快快地看几部电视剧,再和哥们在足球场厮杀一番。老班走上讲台一脸严肃地说:“同学们,从现在起你们已经是高三了。”啊,高三了?唉,别了,电视!别了,足球!从此只能“望电视而兴叹”“望足球而兴叹”了。 冠军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可又有谁把目光暂停在失败者的身上。奥运会一再宣称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可是参与再有积极性,过程再丰富多彩,拿不到金牌遭遇冷落的滋味总是不好受的。你说是不是呢? 压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奋然而起,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也可以使人身心俱碎,化作剑下的孤魂。 类似上述的”五个一”看似寻常,但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便可养成学生亲近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每日必修五个或多个“一”,有异于时下盛行的模拟高考的“训练化”,正在于它是养成性训练,是营造语文教育的“湿地”。一、语文教育的“养成”,在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常态中
时下流行“高效课堂”,一些人误以为“高效”就是“显效”,而缺乏“长效”意识,更忽视“隐形效果”,有些很有意义的教学环节却被“以为无益而舍之”(孟子语)。语文素养的养成也要懂得“有为”与“无为”的辩证法,讲究“无为而大有为”之道,不能有短视行为,不能太过追求所谓的“高效”。忆及少年读书,大家脑海里出现的一定不是某老师机械、僵化、循规蹈矩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的情景,而往往是那些似乎与教学无关或突发的“小插曲”。笔者上小学时就特别喜欢语文老师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结束后读一段长篇小说,读高中时对语文老师常即兴赋诗一首也特别感兴趣,觉得这些细节在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刻痕,几十年过去了仍清晰可见。这也许正是“养成”之效吧。多年来,我在课堂上就常来点“节外生枝”,安排些看似点缀的小环节,像开展课前交流展示活动就一直坚持做,先前只是课堂的“小插曲”,后来逐渐演变为“主打节目”。 笔者的课前交流展示活动是开放性的。交流展示的时间开放,每节课前3分钟也可,10分钟也行。交流展示的排序开放,大致由课代表按座位编排依次轮流,也可以由学生自告奋勇即兴表演。交流展示的形式开放,或朗读美文,或发表演讲,或作专题小讲座,或化装表演,或媒体欣赏,等等,各取所长,自由发挥。交流展示的内容开放,可以围绕教材学习介绍相关的知识和见闻,像针对人教版必修1“梳理探究”中《奇妙的对联》讲述有关对联的趣味故事;可以展示自己的随笔佳作,以真实的体验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写作体会与感受;可以分享自己读到的经典美文,讲述自己阅读审美的过程及心灵的震撼;可以推荐一部名著,述说自己走进名著、走进名家情感世界的经历;可以就某一主题发表演说,展示自己思想的魅力与口语表达的风采;可以讲解某一语文专项知识,激发同学们梳理探究的兴趣;可以讲述名人学习语文的故事,引领同学们追踪名人的足迹;可以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与经验,激励伙伴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可以表演一个微型课本剧,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诠释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可以利用多媒体欣赏古诗词与流行歌曲等,让同学们立体地感受语言的艺术……总之,凡与语文学科学习有关的内容,都可在交流展示之列。 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看似点缀的小活动不只是搭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平台,不只是调节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不只是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以学生亲身感受到的语文魅力吸引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自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二、语文教育的“养成”,在语文课堂看似点缀的小环节中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非理性、非科学的作业已把学生的时间挤干榨尽,把学生折腾得身心疲惫,把众多的“诗人”变成了庸才乃至机器,使得学生谈作业而色变,把完成“例行公事”的作业当作痛苦的交差。这不是在“养成”,这是在“摧残”。我们要从“语文养成教育”出发,对作业进行大胆的改革。我们可以学习教育家们的做法,如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们带到野外去观察大自然,现场训练口语表达;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美国教师给学生布置向三位陌生人讲解一道语文题的作业,打电话给别人宣传保护环境并让听的人接受你的意见的作业等。这些做法都淡化了“作业”,将训练融入生活之中,将“有形”寓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无意识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能力,提升了素养。笔者也设计了一项颠覆性的作业,就是改变一贯的每周一篇小作文、间周一篇大作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开展自编随笔文集写作活动,基本做法是: 前期准备,展示研读现当代作家作品集和中学生文学新星习作集,使学生对文集的内容编排、版面美化、封面设计等方面有些感性认识,同时在浏览琳琅满目的图书中萌生编写自己的文集的冲动。 活动过程,先让每位学生都以自己的审美眼光精心挑选一个大32开本的硬壳笔记本,并为文集命名,名字要体现一个主题,力求新颖而有寓意、有个性,用艺术字题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范围,自定文集的专辑,如“家庭亲情”“校园生活”“社会瞭望”“与名人(名作)对话”“心灵独语”“人生感悟”等;开始以各专辑为大话题写作前留足写序言、编目录的页面,并设计出带有个人风格的目录编写样式,话题写作自由灵活,述自己最想记述的人和事,抒自己最想抒发的情感,发自己最想发表的议论,立自己最想确立的主题,拟自己最想拟写的题目,以及篇幅的长短等等,一概由自己做主。为了相互启发彼此鼓励,经常辅之以互动激励式的交流,一般每周有一个固定时间,也结合课堂教学相机穿插,或自选对象面对面交流切磋,或组与组间大面积交流,或让教师选出优秀作品供大家观摩,或由同学推荐有特色的范本进行展示,真正让学生做到激情不减,欲罢不能。写完一本,要为文集作序,可自写,也可由同学互写,内容不作限制,只要与作文有关即可。为保证善始善终,并进一步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一个学期之后或在一本随笔文集编成时,举行“××随笔文集《××》杀青新闻发布会”,由作者介绍创作体会,第一读者谈鲜读感受,进行为期两周或更长时间的交流展示活动。 活动的效果令人惊喜,一个学年下来,除极个别力不从心的学生外,学生们大都编成了一本200至300页的随笔文集。为了引领大家,我们还从随笔文集里遴选出优秀习作,编印成随笔精选集,成为印刷品,已成书的就有《你也有一支生花妙笔》《冶秋——我们的随笔纪念册》等。更大的收获远不止此,而在于让学生们走出了作文的误区,对作文训练有了新的认识,焕发出了极大的写作热情,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正如学生在小结时所说:放下“架子”,就像给好朋友写信、在同学纪念册上题词一样,心理是轻松的,情感是愉悦的,很自然地让作文与生活融为一体了;走出“套子”,可以放胆地写,自由地写,敞开心扉写,或写网上体验,或写电话情结,或写神交名人,或写街头物态……万花筒般的生活都会在自己的笔端流淌,这样的写作感觉就一个字——“爽”;抛弃“模子”,把作文作为一种自由的“对话”,张弛徐疾,纵横开合,完全由自己的情与意决定,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手法,可以是“思想火花集”,可以是“梦中呓语录”,可以是“网页制作式”,可以是“手机短信式”,可以是“美文批注”,可以是“开心一刻”……我们所写的都是我们自己的真正的作文;告别“鞭子”,不再像过去一提到写作文就个个唉声叹气,不再像过去被老师逼着写虽绞尽脑汁也挤不出几个字,也不再像过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付交差,而是学着大作家、明星们来“出书”,找到了“我要动笔写”的感觉,咋想就咋写,大脑里就像有泉眼似的,汩汩地往外冒,写了这篇又想到下篇了。这个活动实践也令我深有感触:人的心理恐怕就隐藏着无穷的奥秘,往往只要搭建一个平台,人们就乐意从心里掏出来展示,无限精彩便纷至沓来;语文学习也隐藏着无穷的奥秘,往往变换一种方式,就会有新奇的发现,获得美妙的享受。 三、语文教育的“养成”,在具有颠覆传统的语文训练设计中
从上述几个侧面的实例可以看出,语文养成教育确实渗透于语文学习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一个细节的变化,便能让语文教育走向“养成”。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原来只是转一个弯而已,两者的距离并不遥远,学生语文学习“三感”的养成也并不遥远!
( 来源来源来源|语文报社)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