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善之学>>语文课程建设>>学习集萃>>正文

语文教师的各种素养

发表日期:2018/9/12 8:28:50 出处:江宁区东善初级中学 作者:吕婷婷 有791位读者读过

在上海书展捞得一本小书,陆谷孙《余墨集》。读到《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一篇,颇有感触,于是照葫芦画瓢,也来写个语文教师的。下文小标题26个,字母顺序、英文短语和中译,皆照搬陆文,后面的感想是我自己的。

提出这26条,得有多大的功夫。陆先生是泰斗级的人物,读其文,想见其为人。我呢,学问浅,路子野,虽一再提醒自己要谦卑,大概依然难免口出狂言。写这些,用意还在自勉,诸君切莫对号入座就是。


1. Accuracy (语言准确)

论准确,汉语不比英语,本身不太容易“准确”。“道可道非常道”,“觚不觚觚哉觚哉”,有几个人能讲“准确”?可是《老子》《论语》,岂不是最好的中文?据说哲学家洪谦先生写作不喜欢用中文,因为中文“过于抒情”。

当然,汉语本身也在变化。“大象怀胎期近两年”,对着英文翻译过来,可无疑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则不容有疑义。现代汉语正朝着“准确”的方向发展,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越来越多,句子也越来越长。

作为语文教师(且不论“语文”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一笔糊涂账),说话和写字当然要追求准确。看到错误及时指出,不在话下。但母语不比外语。照我看,即使没有老师教,小朋友自己也能学会“有的……有的……还有的……”(自家娃为证)。时间精力有限,向着何种“准确”去,是需要思量的。

“你无情,你无耻,你无理取闹!”——这话哪里说错了吗?可是你为什么笑?


2.Book knowledge (知识丰富)

学语言只管考试,不读书,无论母语外语;语文教师不读书,只读教参和考卷——此风至今依然。这样做的人,除了所谓功利心,大概还持有一种观念,以为语言只是工具,只是形式。“一个公式带你秒懂天下英文”,广告真会抓人的心理。可是,这是什么鬼话?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是不易之论。真没见过在岸上学会游泳的,学语言同理。好的语言在哪里,不在公式里,而在好的作品里。

语文教师大多读中文系,总得学点文学。但只读文学也还不够。经史子集,集部在最末。韩柳文章李杜诗,要不读经史,恐怕不能明其所以。现代汉语一部分来自翻译,即使不能直接读外语,也至少要读点翻译的国外著作吧?

我年少时蹉跎太多,到现在读英文书依然困难。陆先生建议“英汉互为滋补”,在下深以为然。我认识几个写诗的朋友,结果问下来,读的西人诗作都是翻译的,未免遗憾。

古今中西,不是非要一锅烩。读书是不是越多越好,也且存疑。但你一个教语文的,如果什么都不碰,那就只好读考卷了咯?那考卷上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呢?


3.Cogeniality (亲密无间)

业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眼里要有学生,这是基本。但师生之间也怕太亲密,更莫以爱的名义伤人。有时候正因为爱,才要保持距离。


4.Devotion (事业心强)

对于教师来说,能忠于教学,虽不中不远矣。什么叫热爱教育,陆先生是用一生来践行的。在我身边,也有像樊阳老师这样心无旁骛的教育者。这一条我自问差得远。


5.Exemplary conduct (行为模范)

身教大于言传。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基础的,是立身要正。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萧纲讲为文放荡,还得“立身先须谨重”。立身立身,要紧的不在说。说教是惹人厌的。而写这些文字,恐难免说教之讥,奈何!

有了儿子以后,很多人问我打算怎么教,我的第一反应是:先争取让他瞧得起吧。


6.Fluency (语言流利)

讲话流利,用外语固然不易,用母语其实也难。人的才具不同,恐怕勉强不来。课堂上讲话,要紧的是听者觉得舒服。啰嗦夹缠固然不行,连珠炮轰炸,人也受不了。


7.General cultivation (综合素质)

陆先生写道,英语有句谚语,“An old dog does not learn new tricks(老家伙学不会新玩意儿)”,自嘲学不好手机操作。我看这不足为病。

有些人,明明还没老,已经不想学新玩意儿——比如我,连游戏都懒得玩新的,玩来玩去,还是星际争霸,KOF97。跟我差不多年纪的,灌篮高手,圣斗士,简直要缅怀一千次。半斤对八两,正可相顾而笑。

最近翻了一本书《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很是惊喜。这是消除代沟的宝典啊!做老师真不能沉迷过去,不然小朋友会把你抛弃的。


8.Humor (幽默感)

幽默是发自内心,完全同意。刻意讲段子,紧张兮兮,自以为是,其实一点不好笑。偏偏我是个严肃的人,奈何!


9.Impartiality (不偏不倚)

公平待人,其实考验的是人文素养。环肥燕瘦,不同的好,你得有眼光看得出。


10.Judgement (判断力)

判断力从哪儿来,大概三样:读书,阅历,良知。有人读书很多,但判断力不见增长,可能是方向不对。读书明智,本来也是挺朴素的事情,但现在要好好读书也难。膨胀的知识就像膨胀的财富一样,使人晕眩。


11.Kind-heartedness (同情心)

同情心,也是人文素养。进一步说,人文知识的获得,尤其需要以“同情”为基础。陈寅恪先生提倡的“了解之同情”,作为方法,我比较信从。学界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传说:徐复观读完《读通鉴论》,提出有些地方不同意作者,结果被其师熊十力怒斥,认为看书专挑错,不可能有长进。

读书待人,理可相通吧。


12.Liberal-mindedness (思想开明)

陆先生说,教师要慎用NeverNever is a long word。令行禁止,强调服从,这是军营的逻辑。学校不同。尤其学习人文知识,宜于涵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没有空间怎么行?

我的老师周士琦先生,第一堂课就跟我们说,要做杂家,看书最好什么都看,别只顾眼前的专业。

我不懂保险,拿着保单去请教一位朋友。结果他说,这东西多有趣啊,看了睡不着觉的!我自愧不如,深感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科幻作家宝树讲到一个现象,很多人不以读什么书为骄傲,而以不读什么书为骄傲,由此形成各种鄙视链。我记得小时候看报纸,就看到过某著名作家表示坚决不读金庸。现在,说起《哈利波特》则咬牙切齿者也不乏其人。

要论自我设限,咱们的语文课可是重灾区。这个不准看,那个不能写,弄到最后,就剩了几篇可怜的课文,几个八股的套路。

讲个惹我生气的故事。魔都某小学,让孩子写作文,题目“如果我是”,有个女孩子写了“如果我是风”,写得想落天外,飞舞灵动。而结果如何?退回重写!没有写英雄人物,也没有讲做人的道理,不合格。小姑娘大哭,从此视作文为畏途。


13.Masterful / Mistressful touches (操纵自如)

大学重科研,对课堂技术似乎重视不够。中学呢,讲课堂技术又太过。

我的体会是,自如谈何容易,至少先做到认真吧。不够纯熟,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积累不够,须得一边努力,一边等待。当然,太自如了,也得停下来想想。一篇课文讲五百遍,熟则熟矣,有意思吗?


14.No-nonsense style (不失师尊)

守住底线,没啥可说。比行为规范更要紧的,是为师者的身份认同。有的老师站在教室里,跟学生讲以后别当老师,因为挣不到钱云云,臣期期以为不可!


15.One’s own critic(自我批评)

老师不是万能的,正因为不万能,才有“学”的必要。在网络时代之前,做老师还可以照本宣科,现在恐怕难了。检索即得的知识,照搬来课堂上讲,那是瞧不起学生。

错,恰恰是新知生长的契机。

我给学生出过一道题,问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对应到的是哪种品质,答案是“好学”。没读过《论语》原文的,基本答不上来。这是古书中特别值得琢磨的地方。贤如颜回,也必有过。

《论语》中还讲子路“闻过则喜”,也很有功夫。这功夫建立在自省的基础上。


16.( a ) Plethora of methods (兼收并蓄)

教无定法,适合而已。有定法是为了方便,操作的方便,以及管理(控制,要求服从)的方便。

有位同行跟我叹苦经,说在他的学校,上班时间一不能看书,二不能写作。语文老师,看书写作都成不务正业了?

别看我们在公开课的时候,讲教法花样无数,到了日常教学,还是尊奉做题讲题反复操练那一套。

一位重点中学语文老师,多年带高三,学生考得好,领导也信任。可是,当我谈起《师说》这篇课文,这位老师竟然读不通,关键处的文意,都理解错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7.Quick-wittedness(思维敏捷)

我喜欢生成性的知识,课堂上能随机应变,随物赋形,当然是心向往之。如若不能,有扎实的内容也就很好了。


18.Romantic realism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带着青春气,本来是年轻人身上最多。而有趣的是,我看到的理想主义者,反而是超龄的居多,像樊阳老师,像钱理群先生。另外也有一些人,中年的,本来不在教育行业,因为种种机缘闯进来,也有股理想主义的生猛劲儿。这个力量很珍贵。

但只有理想做不成事,现实也不是铁板一块。我现在不太同意“铜墙铁壁”说,虽然我也是头破血流过来的。夹缝中是有生机的,虽然难,但总是有。套用一句鲁迅的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我身边有些关怀天下的朋友,最近悲观情绪比较重,甚至有人感时伤世,唱起了末世的调调。国际局势,经济状况,负面事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不少。

且谨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吧,别的不多说。


19.Stamina(体魄强健)

我岳父的理想是做一个体育老师,最后却教了语文,未免遗憾。我的同事吴老师,教历史,研究书画,读书不辍同时健身不辍,壮如牛,这是榜样。最近我校校长说,如果学校只留两门课,那就是体育和阅读。看来大家都得向吴老师学习。不过,我觉得体育也不妨兼容并包,各种项目,各种方法,都有其合理之处。砍柴担水,何必不如卧推百斤?


20.Three abilities (三种技能)

陆先生说,教英语,要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语言技能、交际技能。我看语文也一样,只是如果奔着应试技能去,有时候会妨碍后二者。从能力出发,应试水到渠成,这样更好。实在兼顾不了,那就记得,将来要补的东西还很多。语文讲工具性和人文性,如果只有工具性,就太单薄了。


21.Unlearned mother-tongue habits(摒弃母语习惯)

学外语可以讲摒弃母语习惯。学母语,当然得照母语来。但母语习惯,却并非是个确定的东西。我感觉现代汉语本身就有“非母语”的倾向,比如这样的句子:“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语出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是母语习惯吗?

由不习惯到习惯,习惯成自然。汉语英语,其实差别没那么大了。

金克木先生有个看法,他认为外语是可以通过母语来学的。我最近读了一些翻译的作品,再看英文时,确实顺一点。当然,看《资治通鉴》就没那个效果了。


22.Veracity(诚信为本)

我刚做老师的时候遇到一些困惑,请教一位前辈,得的教导是:以诚待人。我说这么简单吗?事情很复杂……她说,做了一辈子老师,也就是这四个字。

咱们现在的职业培训讲各种技术,到头来,不如这四个字管用。


23.Wide-awakeness(知识更新)

英语在变,汉语在变,世界在变。我以为,比起关于语言的知识,教师更需要更新的,是关于世界的知识。


24.X-ray eye for error detection(纠错能力)

纠错是个习惯。看不惯,就要改。改错字,改语法错误,不能说不要紧。不过,这样做的效果到底如何,我心存疑虑。就母语写作来说,似乎修改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阅读量和练习量才是根本。


25.Yearning for perfection(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挺好。不过,与修改文章相似,在一段时间里,只能达到某个水平,要突破,非继续深入学习不可。


26.Zestfulness(满腔热情)

陆谷孙先生显然是精力旺盛的人,发着高烧照样上课。我也干过这样的事情,上课的时候精神饱满,下课就蔫儿了,半天缓不过劲。新得幼子之后,睡眠成问题,去年最灰心的时候,讲十分钟的话都支持不住。好在现在孩子大些了,我的精神也有所好转。

做什么不需要精力呢?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曼!我是希瑞!

 陈放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