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善之学>>语文课程建设>>学习集萃>>正文

【转】语文教育就是培养读书人

发表日期:2018/9/19 8:30:10 出处:江宁区东善初级中学 作者:吕婷婷 有689位读者读过

这两天微信群疯传一篇文章,题目是《猝不及防,人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成为“被告”》,它之所以被大家争相转发,大概是因为很多人都从中窥见了自己的影子吧。

2010年,连续教了8年高三的于树泉老师被安排到了初一年级。这样的调整当然是异乎寻常的。学校当时提出“加强人文积淀,涵养大家气质”,他的“空降”显然与这一宏大的布局有关。如何在教学中践行这一有着大气魄和大追求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教师,于树泉选择的突破口是名著阅读。为此,他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整合,为名著阅读腾出了宝贵的时间。一个学期之后,学生陆续读了《红岩》《狼图腾》《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长篇小说,其阅读量超过了高三学生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写下了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初步养成了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然而,在初一下学期到来的时候,他却被家长们推上了“被告席”。家长们列举了他的几大“罪状”:一是语文课本讲得太粗,有的课文一带而过,有的甚至根本不讲,竟让学生自己去学;二是课堂时间本应用来学习课文,可是老师却让孩子去学古今名联、唐宋诗词、寓言故事,占用了学习课文的时间;三是老师很少布置课下作业,对《语文阅读和训练》之类的语文练习册几乎不作任何处理;四是老师对应试教育不重视,不仅不讲答题技巧方法,还向孩子灌输“不要过分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五是老师让孩子读《红岩》《四世同堂》《狼图腾》《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作品,但这些都不是考试范围,对提高分数毫无帮助。他们还提出了更换现任语文老师的强烈要求,在他们看来,于老师尽管头顶名师的光环,但并不适合初中教学,因为他缺乏初中教学经验特别是中考备考经验。

在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罢于派”和“挺于派”剑拔弩张,各不相让。学校宣读了于老师写给各位家长的一封长信。信中,于老师介绍了半年来的举措与收获,还着重阐述了自己促进学生经典阅读的整体构想。他向家长们解释道:不靠繁重的作业,不靠频繁的考练,不靠时间精力的苦耗,不靠反反复复的低水平的知识技能检测,而是对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读书引领,这是希图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为学生注入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他还谈到了自己的具体安排:初一初二侧重抓好高质量的经典阅读,为孩子筑实语文学习的根基,打好人文精神的底子,初三则集中精力应对中考。他相信,有了初一初二大量的读写积累,面对中考,孩子们将会居高临下,举重若轻。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学校说服了家长,风波终于平息。

2013年,初中三年的学习结束了,该班学生人均读书达30部,阅读量近千万字,人均撰写读书笔记两万多字。中考时,该班取得了海淀区语文最好成绩。当年的中考状元,同时也是2016年高考北京市理科状元的周展平同学,后来给于树泉老师写了一封热烈而质朴的信,他说:“语文学习尤其要重视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同时,一定要把读写结合起来,在读书笔记中记下自己的思考和收获。面对读写要求越来越高的考试改革,如果没有读书积累,我很难在中、高考中分别获得作文满分以及总分118分和141分的好成绩;而如果没有这个成绩,就不会成就我的‘双状元’梦想。永远感谢老师的读书引领,这将使我受益终生!”

“换师风波”有了圆满的结局,但于树泉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却引发了人们尤其是语文老师的深长思考。

有人为校长的教育抱负和管理艺术点赞,也有人为首善之区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而惊诧莫名,唏嘘慨叹,这里,我更愿意从一个语文人的立场与视角来剖析和追问一下这场教学改革风波。

我首先要问的是,语文的存在到底意义何在?不少老师或许教了一辈子语文,但不一定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毋庸讳言,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来看,确有极少数老师急于事功,为考而教,他们颠倒了目的与手段,奉教材为圭臬,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他们看来,通过广泛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科素养费时费力,甚至虚无缥缈,远不如多做练习和死记硬背来得实在和便捷。他们将语文等同于语文知识,将语文教学等同于语文的课堂教学,总是用固化的经验与技法来应对生动的人。表面上,他们兢兢业业不折不扣地肩负着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实际上却在戕害学生的性灵,钝化学生的思维,有意无意地堵塞了他们的自由生长之路,折断了他们想象力的翅膀。诚如我们所熟知和习见的,如果仅仅追求即时性的效果,我们当然也可以用简单的、呆板的、非专业的、重复劳动的办法,但这是以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丧失为代价的办法,是“寅吃卯粮”和“杀鸡取卵”的办法,是只为学生的这一段负责,而不是为他们的这一生负责的办法。

语文不能只是作为一门冷冰冰的学科而存在,它还应该让学生拥有温情的、高贵的、优雅的语文生活。于树泉老师从经典阅读入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基于对语文性质和阅读本质的认识,是想在学生面前打开一个广阔的和奇异的世界。众所周知,语文是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也是与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高度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语文不单是一种生存工具和生活技能,它更应该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它是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出口,它甚至就是我们活着和活过的证明。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不少老师是具有语文教学的自觉意识的,他们明白语文天生重要,也懂得语文的终极目标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应该为他们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但在现实的压迫下,在年复一年疲惫的循环中,他们锐气渐失,匠气日重,终于“泯然众人矣”。这似乎成了语文教师群体的职业生活轨迹,也是我们关注与反思这一事件的真正价值所在。质而言之,我们也曾经在某个时候做过于树泉,那么,既然它可以上升到普遍的意义上来,便可以让我们大家在重新观照与审视中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有所为。

其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到底靠什么?毫无疑义,必须也只能靠阅读。“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倡导并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上是一项从长计议的“引水工程”和“送风工程”。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有一个明确的编写原则,那就是专治各种不读书和读书少的病,这样一种立意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近些年来,阅读的问题引起了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总体而言,我们的阅读仍然是盲目的,随意的,低效的,缺乏有力和有效指导的,我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受到了很多的束缚与牵制的。同时,我们对“读书”之“书”也常常充满了误解。叶圣陶先生曾经直截了当地指出:“语文学习应该以整本书的阅读为主,以单篇课文学习为辅”,我们的语文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课文阅读代替了海量阅读,将单篇阅读代替了书册阅读。以初中为例,一个学年的时间,应对不足50篇课文,这样的阅读量无疑只能用可怜兮兮来形容,以这样的阅读量期盼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根本不现实的。况且,很多时候,学生其实未能真正进入阅读,更谈不上进入作者丰富的和隐蔽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跟着老师的指引,被动地游走了一遭而已。文本好比美食,美食当前,我们总是滔滔不绝地告诉他们美食的营养成分、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等到学生动箸开吃时,早已是心与菜一样凉了。我们呼唤阅读,还因为阅读的意义并不只在阅读本身,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其他语文能力的提升,都应该以阅读作为最重要的起点与归依。当然,在现实的或者功利的层面上看,阅读也许不能简单地解决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但它能够丰富我们的感知,从而使得技术性的问题变得更亲切,更简易,更容易让人心领神会。总之,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特点的教学策略应该是量中求质,举三反一,阅读,主动的、开放的、有意义的阅读,是学生能力提升和精神成长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再次,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教学表情?曾经有老师问我:你认为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才是好的语文老师?我的回答是:好的语文老师应该与俗世保持一定距离。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固然也生活中现实的语境之中,但一定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怀。他少了些烟火味,多了些英雄气。他不会轻易被当下的喧嚣所裹挟,不会跟风赶潮,也不会追波逐浪,在现实世界之外,他能够保其天真,他有属于自己的诗意的世界。在日常繁复的劳作中,在各种力量的撕扯中,他当然也有自己的苦闷和委屈,但他最终能藐视和超越这些苦闷和委屈。他心里也有考试和评价,他也难免会有一些功利性的想法,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是学生“读书的种子”和“写作的引子”。“与俗世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意味着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俯瞰和引领俗世的观念,就像于树泉老师一样。应该说,家长们的看法是陈旧的、封闭的,是拘泥于课本和考试的“小语文”,对此,于老师不是一味迎合,而是表现出了可贵的透彻与执着。人师和经师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一个卓越的老师和一个平庸的老师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我想,前者不过是有更多的坚持和坚守罢了。我们有不少老师常常以考试评价为借口,让自己深陷在左支右绌的忙碌之中,深陷在驾轻就熟的习惯之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们愁苦万状,潮流与个性的矛盾让他们承受着撕裂之痛,其实,他们与优秀的老师或许只差一步,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没有迈出这自我否定和自我蜕变的一步。我认为于树泉老师可以成为我们普通老师的榜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超越了现实利益的无法追攀的理想主义者,在学生进入初三之后,他也会全力以赴地应对中考。这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案例,也是一个暴露了许多教育问题特别是语文教育问题的案例。当然,我想,即或于老师在教育理想与家长需求的平衡中作出了某些妥协,但作为一个有格局有情怀的老师,一个有着高度教学自信的老师,他的语文复习也一定会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课堂的风景:他所解释的字词应该有文化的烙印,他所讲析的成语应该有历史的回声,他所推崇的人物应该会牵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他所解读的文章应该能够照耀学生长长的未来。总之,在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看来,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读书人,或者说,为未来培养读书人,语文固然应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但更应该让学生的情感更丰盈,精神更富足,心智更健全,而这一切,只有和远方的人对话才能实现,只有和无数高洁的灵魂对话才能够实现。所以,读书本身并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目的,更加自由更加清醒更加诗意地栖居才是目的。一个被语文所滋养的人,一定相信滚滚红尘之外还有风光旖旎浩瀚无边的想象的世界,他不会把书本当成世界,而会把整个世界当成自己的书本。

                                                   201791

(来源|教师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