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善之学>>语文课程建设>>学习集萃>>正文

语文不是语文课本

发表日期:2018/3/6 8:33:30 出处:江宁区东善初级中学 作者:吕婷婷 有711位读者读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果认为“教科书”是“书”,这句话就变成了引导学生“多读教科书,好读教科书,读好教科书,读整本的教科书”,这显然是可笑的。

学习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否则,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 


“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划等号?

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

古人说“博览群书”

是让人去博览“教科书”吗?杜甫说“读书破万卷”,是让人去读破万卷“教科书”吗?

即便读破万卷“教科书”,能下笔有神吗?苏东坡有“腹有时有诗书气自华”的名言,一个人肚子装满“教科书”,能抵达“气自华”的境界吗……


自古以来,人们倡导博览群书的“书”,让人下笔有神的“书”,能让人气质华美的“书”,都不是指当下的“教科书”,“书”与“教科书”两者完全两码事。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采取文章学的教学模式,即以“生理解剖”的方式肢解文本,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作为“仓储式”的简单的积累手段。再加上目前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日甚一日的消解着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和魅力,“让本该快乐的读写变成了苦不堪言的负担”(钱理群)。

古往今来

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国学大师林语堂就曾明言:“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朱永新先生也说过几乎完全相同的话:“教科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


《课标》强调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如何加强?《课标》“前言”中有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一直以来,不是《课标》没做要求,而是我们有所忽略;不是《课标》没说到,而是我们没做到,以致陷在教科书里,不能自拔。用王旭明先生的话说:“是我们自己把路走歪了”。

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的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情感苍白,精神软骨,认识侏儒,心灵乏氧,变成“字纸篓”和“机器人”。

 于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