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发表日期:2012/12/26 12:49:31 出处:本站 作者:孙美 有3020位读者读过

 

浅谈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摘  要:音乐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核心部分。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往往被忽视。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势在必行。音乐课上有意识地进行审美训练增加审美技能、发挥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在合作学习中丰富审美体验、利用创作训练激发表现美的热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让音乐课真正成为充满审美趣味的课堂。

  

 

 

 

 

 

 

 

 

 

关键字:音乐审美教学 、欣赏训练、多媒体、合作学习、审美创作 

   

 

 

 

 

 

 

 

 

 

 

 

 

 

 

 

 

 

 

正  文:

 

音乐审美教学是让学生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作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音乐教学中的核心部分。达尔克洛兹说:“审美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审美往往被忽视,学生缺少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被学生所感受,这又如何谈得上陶冶情操?何况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那么,如何有效进行音乐审美教学,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适时进行欣赏训练,增加审美技能积淀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审美、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而音乐作品有别于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之处,在于它是听觉艺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它不能给人以清晰明确的形象。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完全依靠自身的音乐修养——对音乐语言的理解来完成,所以在音乐欣赏授课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有机的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促成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在听的方面,可以用教学工具播放,可以利用教师的演唱、演奏,还可以让有专长能力的学生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通过辨别旋律的重复、变化和对比来感受音乐内容、情绪和感情的发展。在欣赏过程中,还需精讲多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和意境的感知力。在教学中不要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的讲述,必要的乐曲分析和知识介绍,应生动精炼,富有启发性,听讲结合,可以先听后讲,还可以边听边讲,也可多听少讲,或精讲粗听,不能局限一种方法,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好的音乐上来。在欣赏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确定重点和难点,每一课歌曲综合训练、欣赏等内容,可按实际需要重新调整、组合。   

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感性和理性区分地去审美,因为两者是统一和互相渗透的。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旋律以感性呈现给审美者,审美者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了解有关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以至有关的背景情况,并且能够懂得乐曲的进行过程,才会有较好的审美效果。教师应在审美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像,结合对音乐的认识作详细分析,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这样,我们才可以感受到《二泉映月》的哀怨,《金蛇狂舞》的热烈,《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江河水》的悲泣;才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作品的激情奔放,莫扎特作品的优美细腻,德彪西作品的朦胧伤感,柴可夫斯基的忧郁深沉。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会贯通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与方式,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在给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冲击与变化的同时,也为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

多媒体教学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的特点。它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尽管他们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增强,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因而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审美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审美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利用各种辅助感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入情、入境、动情、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丰富多样、细致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参与音乐的感知和体验。

比如欣赏《祖国颂》这首合唱作品时,如果单纯的听,学生不容易有耐心认真去欣赏感受,毕竟没有受过那个时代的熏陶,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新、老画面的对比让学生看到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发展,学生再来听歌曲很快就能进入音乐情景;在听、唱《中国进行曲》时,学生们听着刚劲有力的音乐,看着动感整齐的画面,情不自禁踩起了进行曲的节拍。在审美大型的器乐作品,学生较难理解,因为器乐曲不象声乐作品那样,可以借助歌词去理解,它只是乐器演奏出声,而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不同乐曲又有相同或不同的演奏方式,且篇幅长、大,所以审美起来更抽象、困难。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放一些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具有引导性的视觉画面,这些画面可以直接的演奏场面,也可是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然后,根据音乐的段落划分做画面的切换式分析。从理性上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乐曲内涵,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不过,对媒体的合理选择与运用,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教学目标与过程设计的基础上。音乐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序列的学科之一,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只能起到教学辅助作用,所以不能以违反音乐教学固有的规律来适应多媒体的特点,这在执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是一个重要原则。

三、组织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丰富审美体验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最值得提倡、最体现教学民主,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方法。将学生组成一个个小团体,通过听,说,辩以及非语言的方式互相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讨论法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容忽视的是讨论法往往分小组协作的形式相关联,有效地培养了独生子女们的协作能力、团队意识。

比如对作曲家的介绍,可由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进行简介,然后教师进行一些补充。教师可以通过关于作曲家的一个励志小故事、小片段的介绍,让学生发表本组的观点,从而加深对作曲家的印象。再如进入审美作品时,在每次的听赏之前,教师都要布置一些要求,然后依据要求在听赏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发言,这样轮流发言,把不同意见表达出来,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完全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讨论内容主要包括作品情绪、情感的讨论、曲式结构的讨论、乐器音色对表现作品的作用等。

比如审美《黄河船夫曲》时,可以让各小组课前搜集一些关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大合唱的概念,了解各种演唱形式;在聆听前,教师提出问题:《黄河船夫曲》采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和力度的变化让你联想到怎样的音乐形象?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审美然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尽可能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全身心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学习中,为了避免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实现小组成员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可以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比如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学习情况;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纠错员,负责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错误;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学习情况;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合作目标。

四、通过创作式教学,激发创造美的灵感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善,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她的话富有哲理,对我们音乐教学也很有启发。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造表现,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给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去大胆设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创造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以想象为前提,以绘画为手段,实施联想,发现音乐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编故事、创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如听赏《春节序曲》,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对联、年画、小灯笼等,让学生先说出其用途及所用的特定氛围及时间,再说出在春节时人们的心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春节序曲》将会以什么情绪、什么形象表现音乐,使学生形成逆向思维,让生活的感悟先走进音乐,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如:为歌曲配打击乐节奏、为优美的旋律配身势练习(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填空完成旋律、为旋律配歌词、改编歌词、改编旋律、创作旋律,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易拉罐、酒瓶盖、茶杯、瓷碗等材料自制打击乐器。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参与、自主研究、提高学生创造力。

一个音乐爱好者,若能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则势必推动他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教师要关爱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在集体中形成一种支持创造鼓励的集体舆论。在这样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不难了。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美的教育,主旨就是美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课的主体,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具备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能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林;电脑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02期

2、  张尉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感觉体验及实现途径[A] .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 .2006年

3、  王希.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4、  诸金飞. 以音乐为本,推进基础音乐教育[J] .考试周刊;2009年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