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善之学>>教育科研>>正文

观《变形计》后的思考

发表日期:2008/5/15 16:44:0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135位读者读过

观《变形计》后的思考

东善桥中学  韩兴猛

看完了《变形记—成长之痛》,感触很深。片中两个孩子,胡耿与石宏强,一个来自城市,一个来自陕北农村,一个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一个家境贫穷,生活拮据,一个是独生子女,不愿读书,却整天沉迷网络游戏,处于青春叛逆的性格使他与父母水火不容,甚至视爸爸为仇敌,扬言要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而另一个(石宏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八十多岁的爷爷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5岁的石宏强就是家里的“男子汉”,承担起劈柴、生火等家庭重担,还要照顾好爷爷和弟弟妹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5岁的石宏强性格中有超乎同龄人的沉稳和懂事。

在七天的互换环境变形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胡耿的“冥顽不灵”在乡村环境中还是找到了良知发现:他与姑姑去卖枣,奔波了一天却一个枣也没卖掉,他第一次体验到了挣钱的不易,赚钱的辛苦,以至于姑姑要他去买饭吃,他再三推辞;他与丞丞去工地见妈妈,当他目睹了丞丞妈妈抱着几十块砖艰难地运作,还不停地尽自己最大所能地拼命多搬几块砖时,他震憾了,以至于在吃午饭时,他也点了最便宜的素米粉,而且在丞丞与妈妈在推让一碗素米粉时,他学会了谦让;当变形结束的前一天,他一大早主动起来为弟弟、妹妹做好了早饭、也学会了照顾别人;当然他的进步离不开湖南卫视为他提供了发现良知,找回本真的乡村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形”安排,可能胡耿的转变没有这么快,当“变形”结束时,胡耿爸爸来看望儿子时,与开头叫嚣着要与爸爸断绝父子关系时的胡耿,完全“脱胎换骨”了,表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熟与安静,《变形记》的“变形”是成功的。由此想到我们现在对待后进生的教育,无论是从方法上,还是理念上都应该好好地反思:有人总结我们现在对待后进生的教育是“哄、吓、诈、骗、赶”五字方针,先是“哄”,承诺只要不再犯错误,毕业时保证给拿毕业证,当他们再犯错误时,便是一纸通告:处分,“吓唬”道:如果在毕业前不能撤销处分,便与毕业证无缘;这一招也有失灵的时候,学校便会想方设法用介绍其去上中专技校等法子“赶”走他们,最好不参加中考,早日离开校门了事。又到了每年一度的中考报名时,其实是又到了各家学校拼命赶“后进生”离开校门时。这一部分学生离开校园了,是不是就真的说明我们的“质量”就提高了呢?

“人之初,性本善”,胡耿的本性是善良的,正因为其内在的本性、真善美的成份本就具足,在七天变换环境中让他找到、回归了本性中善良的一面。胡耿无疑是幸运的,可我们还有更多像胡耿一样暂时迷茫的“后进生”,他们就在迷茫中被赶出校园,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何时会体验到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呢?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正视育人的重责,我们一味地攀升的升学率还有多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