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善之源>>漫步文苑>>正文

易中天:南京,一座儒雅之城

发表日期:2014/8/16 22:28:23 出处:本站 作者:吕婷婷 有1017位读者读过

易中天:南京,一座儒雅之城

杭州让女人大出风头,南京却让女人背上恶名。这当然多半因为那条秦淮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下子,南京和南京的女人,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事实上,由于南方的城市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的,所以,六大古都中,南京和杭州的命运和名声,都远远不如在北方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北方的四大古都也有亡国的记录,然而却不会被看作是城市本身的罪孽,或被看作是女人带来的晦气所致。南京和杭州就不行,它们必须承担王朝覆灭和政权短命的责任,至少在民间是有这种说法的。就像我们惯常把亡国的责任推到女人身上一样,这些偏安王朝和短命政权的背时倒霉不走运,也被说成是不该在这两个女人气的城市建都。

只要比较一下南京、杭州和开封,就知道舆论有时是何等地不公;南京固然有千寻铁链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杭州也固然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但,开封难道就没有靖康之难么?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可惜,这笔账,最后还是算到杭州头上去了,没开封什么事。好像徽钦二宗的被虏,不是在开封倒是在杭州;也好像问题的严重不是那两个昏君丢失了江山,而是他们的胆小鬼子弟躲在杭州不思进取不想报仇雪恨。杭州无端地替开封承担着罪责,而提起开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铁面无私的包大人,和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有这两位黑脸汉子在那里坐镇,开封是掉不了价的。只要凛然一声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开封便豪气冲天了,谁还敢说三道四?

南京和杭州可就得由着人数落,就像长得漂亮的女人总会有人来品头论足一样。其实,南京不是女人气太重,而是文人气太重。与杭州不同,南京从来就不是一个有脂粉气的城市。我们只能说六朝金粉,秦淮风月,而不能说六朝脂粉,秦淮风月。说六朝脂粉,不但南京人无法接受,我们自己说着听着也别扭。金粉其实也就是脂粉。但用一个字,便多了些阳刚气,少了点女人味。这就像巾帼,原指女人的头巾和发饰,与粉黛一样,也是用服饰指代女人,但巾帼就比粉黛要硬朗一些。

南京并无多少女人气,却多文人气。自古江南出才子,而才子又多半喜欢南京,即便这些才子不是南京人。这大约与所谓六朝人物魏晋风度有关。对于文人来说,自由散漫,吊儿郎当,不愁吃喝也不必负责,又能讲些高深玄远的道理,发些嫉世愤俗的牢骚,比什么都过瘾。南京便最能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所以文人都喜欢南京。南京,其实是最有希望成为一座儒雅的城市的。

文气一重,就没多少王气。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别说是逐鹿中原,便是守住那半壁江山,也不容易。中国的事情很有趣。同样是战争,往哪个方向打,说法便不一样:南下、北伐、东进、西征。南方攻打北方总那么艰难,北方拿下南方,却像喝小米稀饭似的,呼呼啦啦就下去于是南京和杭州,便总是处在一种挨打的地位。实际上,南京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东吴,就差点在它的创始人手上丢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可不玄乎?然而,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孙皓最后还是自个儿在石头城上摇起了小白旗。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一部原本可以让南方人问鼎中原的《三国》,便这样灰溜溜地收场,只留下一段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佳话。可惜,在南京建立政权的,似乎没有几个像孙权。于是以后的南京,便是接二连三地为中国史贡献亡国之君,而且其中不少是才子。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官娥。不是才子,哪里写得出如此绝唱?

事实上南京也是一个屡遭刀兵的城市,而且南京保卫战也似乎从来就不曾成为军事史上的成功范例,倒是那些断壁残垣新亭旧地,一再成为文人墨客凭吊的对象。在南京怀古是最合适的,而最值得去的地方恰恰是那些陵园:南唐二陵、明孝陵、中山陵、盘谷寺、雨花台。有时你会觉得中国最好的陵园都集中在南京,这使得我们走进南京会有一种肃穆之感,也会有一种悲壮之感。南京当然也有过辉煌时代和英雄业绩,但人们却往往记不住。吴楚地,东南诉;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留下的只是歌舞弦管,文章词赋,是乌衣巷的传说和桃花扇的故事,以及为爱文章又恋花的风流儒雅。略带女人味的文人气掩盖了英雄气,使得南京有点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有时还有点伤感。

的确,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个人都可以去读它,但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

 

(本文节选自易中天《读城记》,题目为自拟。)